這幾天,金華市環城小學在開展“廢紙換圖書,同筑藍天夢”活動,鼓勵孩子們在暑期走進社區,以中隊為單位,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展垃圾分類實踐活動。這個活動得到了孩子們的喜愛,他們有的設計制作宣傳單,有的開展環保講座,有的設計有獎小游戲,有的參觀垃圾處理站,有的到景區撿垃圾,有的利用垃圾做手工……這些豐富多彩的創意活動,讓孩子們對環保充滿熱情。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從小到大的規律,環保意識也是一樣。若是從小開始培養,讓孩子們養成環保的良好習慣,成年后就會自覺維護身邊的環境。若是從小缺乏這樣的環保實踐,成年后再要改變,就非常困難。近年來,垃圾分類工作的艱難推進,也印證了這一點。
讓孩子們參加環保、公益活動,有助于他們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近年來,這樣的事情不少,但有些效果并不如意。大家需要思考,如何去做這件事,才能避免使活動變成“作秀”?孩子們對環保的認知有限,如果僅是被動地、茫然地參加環保活動,可能結果會事與愿違。在被動的“作秀”中,孩子們很可能會對環保產生厭惡情緒。
所以環保意識不僅要從小培養,更要以正確的方式來培養。首先,要讓孩子們了解環保的概念。在日常的教育中,就要重視環保知識的傳播。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其次,在活動中要加強指導。一方面教會他們在具體的活動中采取正確的方式,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此讓他們掌握更多知識。最后也是最關鍵的,是要充分發揮孩子們的主觀能動性。避免生搬硬套各種活動形式,把活動當成任務,讓孩子被動地參加活動。要通過活動的安排、載體的選擇,讓孩子們主動地、有創造性地參加活動,激發孩子們的環保熱情,用這種熱情推動孩子們學習環保知識,養成環保習慣。
環城小學“廢紙換圖書,同筑藍天夢”活動并不復雜,之所以能取得較好的成果,關鍵在于學校重視孩子們的創造力,尊重孩子們的天性,并進行科學的教育引導,真正把環保的種子,種進孩子們的心里。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