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紅的七月,烈日當空,悠長的蟬鳴時刻提醒人們酷暑的難耐。面對持續的高溫,若能遠離城市,到鄉村走走,避暑乘涼,實在是件幸福的事。日前,記者便來到雅畈鎮芳田村,領略這里的美麗鄉村新風貌。
芳田村位于雅畈鎮以東1公里處,背靠武義江,風景秀麗,地理環境優越,橋嶺公路直達江東、嶺下,國道交通便利,轄區總面積15平方公里,總戶數480戶,常住人口1300人。
古人云:“上有嶺下、下有雅畈、中有芳田。”芳田之美聞名已久,行走在芳田村,只見一條2米多寬的小溪貫穿其中,溪水兩旁古木參天、綠樹成蔭,幾座石板橋點綴其上,呈現一派小橋流水人家的美麗景象。沿著溪水悠閑漫步,炙熱的陽光被樹蔭打碎,星星點點落在地面,身旁,既有古樸的舊居,也有新造的三層小樓,從舊到新,無不訴說著村民生活水平的改善。
據村書記徐康獻介紹,芳田村坐擁沃野平疇,全村現有耕地面積1200畝,村民主要從事種植瓜果、蔬菜、草莓以及苗木為主。每到草莓、桑葚成熟期間,瓜果便會飄香整個武義江畔,吸引不少市民前來體驗采摘樂趣,“采摘游”也給村民們帶來了可觀的收入。徐康獻說,以前,村民大多分散種植,形不成規模。幾年前,他帶頭成立了果蔬專業合作社,在武義江邊搭建了大型果蔬基地。如今,全村種植戶抱團發展,收入比以前提高了幾倍。
“不過,現在除了‘采摘游’,村里的其他的配套設施還不夠完善,留不住客。下一步,我準備在蔬果基地附近建一個魚塘,增加垂釣項目,同時發展農家樂,讓市民可以在這里住下來、玩起來。”徐康獻說。
除了景色宜人,芳田村歷史文化的底蘊也十分深厚。據徐氏宗譜記載,芳田村有徐、巴兩姓,徐姓眾多客姓甚少,村內至今存有不少青磚墻或鑲嵌碎瓷片的古民居,遍布時光印跡。在村東頭,還坐落著一個南灶廟,面積約300平方米,據說這間廟宇始建于唐代后期,因戰火而倒塌,1992年重新建造,四季供奉香火不斷。每年的元宵佳節,芳田村民還會在南灶廟疊起高8米、寬0.7米的饅頭柱,祈福消災,奇特的習俗風土人情堪稱婺城一絕,疊饅頭柱也成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延續至今。
告別了南灶廟,在村休閑廣場,記者偶遇了幾位正在長廊上納涼聊天的老奶奶,提起村里的變化,奶奶們笑得是合不攏嘴,“這幾年,我們芳田真的是越來越美,日子過得比像城里一樣了。”據了解,近年來,芳田村以黨建帶動美麗精品村建設,按照“村莊美、村風淳、村民富”的總體思路,村兩委們積極爭取美麗鄉村建設項目,有效整合各類資源,通過門面改建、風貌改造、綠化美化、景觀打造等工作,努力打造“樂居、樂業、樂游、樂活”美麗鄉村升級版。
與從前相比,現在的芳田,隨處可見鮮花相映成趣,干凈整潔的水泥路面上看不到雜物,村民們聚在一起或在樹蔭下聊天,或在廣場的健身路徑上鍛煉。不僅這種看在眼里的道路和廣場悄悄換上了新裝,看不見的犄角旮旯也發生著顯著的變化:家門口的堆積物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整齊的綠化帶;村口的垃圾堆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藍色的垃圾斗。 “除了這些,我們新的老年活動室、黨員活動中心、文化禮堂、居家養老、社區衛生、便民服務中心、村辦公室等綜合大樓也在建設當中,很快會以嶄新的面貌呈現在大家的面前。”徐康獻說,這次,芳田列入金華江生態廊道精品線路,全村人都很高興,今后,借助生態廊道建設之力,他們也將結合本村特色,增設更多生態景點,讓芳田散發出江南小鎮的韻味。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