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年間那一首“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的家書,讓安徽桐城西后街的“六尺巷”至今成為美談。而如今,這首佳作出現在了新獅街道人民調解委員會的辦公室墻上,它時刻提醒著人們互謙互讓是解決矛盾的“萬能鑰匙”。
一位快70歲的老頭,懷著對人民調解事業的熱心,扎根于基層,兢兢業業,不急不躁,耐心勸說協商,努力消除紛爭,硬是把許多人認為最難做的事情,當成了事業,還樂此不疲。他,就是新獅街道人民調解委員會駐新獅派出所的專職調解員——陳深杰。
來到陳深杰的“老娘舅”工作室,第一眼就被滿墻的錦旗吸引住了眼球,辦公桌上還放著婺城區綜治辦授予的“金牌調解員”的牌子。沉甸甸的獎牌與滿屋的錦旗,讓人感受到陳深杰“老娘舅”工作的繁重與艱辛。
通過接觸,記者了解到陳深杰年輕時當過農民、打過工、做過老板、經過商,正是這些豐富的社會閱歷,練就了老陳一身能說會道的本事。早年因業務關系,陳深杰經常與安徽、河南等地務工人員接觸,每次有外地人員發生糾紛,陳深杰都會及時出現,并加以疏通調解。當時他有個“太平洋警察”的外號,所以碰到一些棘手的問題,大家都會想到陳深杰,陳深杰也是每次一叫就到。
2011年,新獅街道辦事處、新獅派出所根據新時期基層人民調解工作的需要和上級相關要求,經過層層篩選,聘請陳深杰擔任新獅街道人民調解委員會駐新獅派出所的專職調解員。老陳欣然受命,并馬上到崗開始他的“老娘舅”生涯。
聘用至今,他堅持與值班民警共同處置打架、糾紛等警情,與社區民警一起下社區了解群眾鄰里糾紛案情,并及時掌握案件的一手資料、證據,充分發揮自身組織、協調、辦事能力。加上做事公道,作風正派,工作有耐心,關鍵時敢拍板,使得他做起糾紛調解工作來得心應手。駐所當調解員的六年多時間里,陳深杰成功調解群眾打架、糾紛案件數千起,既解決了許多群眾的糾紛矛盾,也給基層公安機關分擔解憂。
隨著“老娘舅”陳深杰名氣的增大,現在不僅新獅街道的村(居)群眾有糾紛時會想到陳深杰,連周邊縣市如金東區、蘭溪市等地的一些村(居)群眾也會慕名來邀請他解決糾紛。
當記者問起調解糾紛有何秘訣時,老陳笑著說道,秘訣談不上,但有三點心得可以分享:一是協議達成講究“合情、合理、合法”;二是調解過程講究“公平、公正、有序”;三是社會效益講究“協議執行、群眾服氣、無后遺癥”。這簡簡單單的三句箴言,正是他堅守了一輩子的調解事業最好的寫照。
(見習記者胡艷、通訊員胡淑芳)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