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下半年農村開展垃圾分類工作以來,很多人原先不看好的這項“面子工程”卻沒有像一陣風那般吹過后便銷聲匿跡。時隔三年,再一次走進農村,記者看到的是翻天覆地的變化,村里的小路上看不見煙蒂、果皮、紙屑等垃圾,村民能自覺將生活垃圾按照規定分類放到垃圾桶內……
工作開展至今,全區330個行政村已實施垃圾分類,共建成232座太陽能堆肥站和1座快速成肥機械處理站。婺城全區各鄉鎮按照“試點先行、積累經驗、全面推進”的原則,扎實有序推進農村垃圾分類工作,在統一要求的基礎上因地制宜,積極創新,亮點可圈可點。
亮點一:可爛垃圾機械化處理蔣堂率先運用高端設備
自開展農村垃圾分類工作以來,蔣堂鎮根據各村實際,按照“一村一建”以及“多村聯建”的模式,在27個村建成19座堆肥房并投入使用。在集鎮范圍內的年坑等8個村因地域限制,難以建設堆肥房,蔣堂積極尋求新方法,引進垃圾資源化處理站模式,對這8個村的可爛生活垃圾進行機械化處理。
在下尹村與浪坦塘村的交界處,安裝著一套名叫“大樹”的有機垃圾處理設備,該設備租用兩村3.19畝的土地,建立起了結構占地400平方米的處理站主體。它全天24小時無休運作,日處理垃圾能力高達800公斤,垃圾進料速度每小時300公斤,發酵倉容量為4噸左右,垃圾減量率達80%。蔣堂鎮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與垃圾堆肥房相比,垃圾資源化處理站的優勢有三:一是臨近村共用,有利于進一步節約土地資源;二是對各村每日清運進行登記,使可爛垃圾量及分揀情況一目了然,便于掌握管理;三是減量化明顯,出肥環保可利用。
從今年1月份正式投入運行至今,垃圾資源化處理站由專門的公司負責運營管理,并招聘了專職操作員并對其進行培訓,運營公司利用處理站安裝的監控設備,在手機上即可在線查看操作員的上下班情況。此外,運營公司每月定期安排技術員或業務員進行回訪工作,確保設備運行正常。
現如今,8個村的清運員每天將各村可爛生活垃圾運至資源化處理站,操作員對各村垃圾進行登記、二次分揀及資源化處理。
“我們8個村有近3000人,日均可爛垃圾約350公斤,七個月以來垃圾資源化處理站一共出肥11次,重量是6噸左右。通過垃圾資源化出來的肥料很干燥,呈粉末狀,垃圾處理效果還是相當可觀的!笔Y堂鎮相關負責人說,按照合同,目前肥料由運營公司負責處理。
亮點二:竹馬垃圾分類好不好掃一掃二維碼就知道
三年前,竹馬鄉率先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減量處理資源化利用試點工作,工作進展到現在,全鄉各村形成了“垃圾分類人人參與,衛生保潔有償服務,分類方法簡單易行,定點定時收集清運,監督考核規范操作”的有效垃圾分類模式,農村垃圾分類工作贏得了村民們的支持,實現了可漚肥垃圾不出村,外運垃圾減量六成以上,垃圾資源化利用的顯著成效。
開展農村垃圾分類工作時,竹馬鄉發現可降解的兩色分類垃圾袋在使用過程中,存在有不可降解的部分,會污染環境且印制成本高。竹馬當機立斷取消了分類垃圾袋的使用,為農戶購置了一體式分類垃圾桶以及可降解編碼分類垃圾袋,統一放置在每家每戶門口,并采取“定點定時”兩定方式投放收集。此外,竹馬鄉還補貼各村購置分類垃圾回收車,定期對清運員進行培訓,加強清運員的業務能力。
竹馬鄉汪山頭村的垃圾分揀清運員汪崇漢帶領記者前往位于上陳壟水庫旁的太陽能堆肥站實地查看了一番。據他介紹,每天村里收集到的可腐爛垃圾都會進入這個堆肥站,實現變廢為寶。而此前,該堆肥站還曾出現污水外滲現象。汪山頭村兩委及時對其進行了改造升級,通過挖排水溝、建污水凈化池,使堆肥過程中產生的污水通過污水管道進入污水凈化池凈化再排出,最終有效解決了這一問題。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竹馬鄉還引進了浙江大學研發的太陽能好氧堆肥加微生物輔助技術,大大縮短了垃圾堆肥時間,提高了垃圾資源化利用效率。
此外,結合“走村不漏戶、戶戶見干部”、“聯鄰幫戶”等黨員干部聯系群眾工作,竹馬鄉于今年5月開始探索推行“一戶一碼”的二維碼制度,聯村干部走村入戶實行二維碼刷卡監督管理農戶垃圾分類。通過“掃一掃”農戶家門口的“家規家訓”牌,手機里就會自動生成該農戶的基本信息以及垃圾分類情況。農戶二維碼管理制度,讓聯村干部每一次下村、入戶檢查都實現“用數據和事實說話”,有效推進落實垃圾分類等各項工作。
亮點三:清運特種作業車投入使用塔石推行垃圾不落地
塔石鄉之前的垃圾清運工作是承包給個體運營商的,由于個體戶沒有專業的清運車輛及設備,只能用普通的拖拉機往外清運垃圾,在此過程中,很容易在清運時發生垃圾散落的現象,與此同時,每天對垃圾的清運量也十分有限,因此存在對清運出去的農村垃圾處置能力低和清運不及時等弊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塔石鄉與金華經濟開發區挖掘清運公司多次協商,現決定由該清運公司負責承擔全鄉的垃圾清運工作。
近日,隨著一輛嶄新的垃圾清運特種作業車開進塔石,該鄉正式進入了垃圾不落地的新時代。只見專業的垃圾清運操作人員嫻熟地將農戶已經分類好的垃圾裝上垃圾清運特種作業車,從此,塔石鄉的垃圾清運工作開始走上正規化、常規化的道路。
記者了解到,塔石鄉還將建立與之相配套的分類投放收運體系,完善垃圾分類處理全流程管理和垃圾分類收運精細化管理工作,重點解決垃圾分類投放、收集、分類運輸的有機銜接和精細化管理問題。通過科學設置垃圾投放收集點,合理優化垃圾運輸技術路線,定點、定時、定車輛、定線路分類運輸,全面落實垃圾分類轉運流程和技術的規范性操作,以統一的標準和模式,切實解決垃圾分類投放和收運過程中出現的不規范、不到位、不落實等問題。
塔石鄉有關負責人表示,他們將繼續積極推行垃圾不落地的工作模式,把農戶分類的垃圾進行裝桶后,統一運至垃圾房,再由清運公司進行清運處理,讓垃圾房的整體效果更清爽整潔,確保沒有外溢現象,真正實現垃圾不落地,讓塔石鄉的環境變得更加整潔。
亮點四:
細化垃圾分類考核
箬陽實現獎罰分明
箬陽鄉在開展農村垃圾分類工作時,無處不體驗著“細”這個字。在動員村民積極參與垃圾分類時,利用廣播、橫幅、宣傳單等各種形式進行宣傳,并組織召開婦女會議進行垃圾分類培訓、參與知識競賽等,讓村民知曉垃圾分類的好處和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努力做到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由于該鄉山高路陡,箬陽對每一處堆肥房的選址都經過多次實地查看,全鄉七處堆肥房都利用坡地高低落差合理規劃,既節約資金,又方便利用,使陽光堆肥房能發揮最大的作用。為了針對外運垃圾堆放點露天堆放,垃圾影響周邊衛生的問題,箬陽新建了七座垃圾分揀房,很好地杜絕了不可腐爛垃圾亂跑亂飛現象。
此外,箬陽鄉積極完善制度,保障長效管理,將垃圾分類、禽畜圈養納入村規民約,使垃圾分類有章可循。該鄉制定了《箬陽鄉環境衛生、垃圾分類考核辦法》,將鄉、村干部落實推進環境衛生、垃圾分類工作情況與考核、評優相掛鉤。同時對垃圾分揀員進行單獨考核,實行垃圾分揀員季度例會制度,通報考核結果、講評季度工作并布置下季度工作任務。
值得一提的是,箬陽進一步完善細化了獎懲機制,做到及時兌現獎勵資金。具體細化考核辦法有四點:1.每季度評出優秀、良好、合格三檔次垃圾分揀員,分別給予不同程度的獎勵,不合格的無獎勵。2.對堆肥房、分揀房進行專人負責管理,制定考核細則,負責消毒、滅蠅、周邊衛生、綠化修剪等工作,每月按工作量大小給予考核獎。3.對垃圾總量減少較多的村垃圾分揀員給予相應獎勵,鼓勵各村垃圾分揀員收集分揀后的可回收資源,減少外運總量,并以供銷社廢品回收公司賬單為依據,進行獎勵。4.實行垃圾分揀員垃圾分類月報表制,要求垃圾分揀員每周對在家農戶垃圾分類情況和房前屋后衛生情況進行打分。表格設計簡單易操作,分垃圾分類、房前屋后衛生二項內容,合格的打鉤,不合的打叉。從實施效果來看,該獎懲制度較好的提高了各村垃圾分揀員的積極性,達到了農村垃圾分類長效管理的目的。
記者手記:
在婺城的各個村子里,記者真切感受到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減量處理已有明顯的成效,從以前的“要我做”,變成了如今的“我要做”,這就是婺城農村垃圾分類的新氣象。在這樣的變化背后,水環境改善了、村莊潔美了、村民整體素質提高了……下半年全區將持續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積極創建垃圾分類示范村,引導全區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實效再提升,確保村莊環境干凈、整潔。在農村環境衛生長效管理工作中,努力做到村內房前屋后無亂堆亂放、無亂搭亂建現象,村莊連接帶及道路沿線可視區域內無暴露垃圾、渣土及“白色污染”,無水面漂浮物、黑臭水域。此外,各村要積極發揮黨員干部帶頭作用,開展“四治兩化”綜合整治工作,堅決打贏農村環境革命攻堅戰。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