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明日出伏!迎來最兇險的34天!》的文章在網上刷屏,文中提到,從8月21日(出伏)開始到9月23日(秋分)這34天是一年中氣溫波動最大、最頻繁的時候,有人患中風、心梗甚至猝死。
真是如此?記者從市中醫醫院了解到,雖然這一說法有些夸張,但受到季節、氣溫變化影響,這段時間容易引發呼吸道、腸胃炎、感冒等疾病,特別是有心臟病潛在基礎的人群,合并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中老年患者,尤其要引起重視。
立秋后這些病最易犯
“出伏后,天氣變化無常,晝夜溫差大,是疾病多發時期。”市中醫醫院治未病中心主任俞虹告訴記者,人體本不怕炎熱,更不懼嚴寒,怕就怕這一冷一熱這么折騰,會導致很多人中風、心梗、甚至猝死。因此,這段時間,要特別注意以下三類疾病:
心血管疾病。出伏后,晝夜溫差變大,對于一些有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基礎疾病的人來說是個危險信號。一冷一熱可致交感神經興奮,睡眠變差,抵抗力下降,早晚的涼意還可致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加大心梗發作的風險。一些心臟功能本就不好的老年人更可能因為一場小感冒而導致心臟代償進一步告急,出現生命危險。
呼吸系統疾病。俞虹表示,出伏后,北方冷空氣和南方秋老虎打得不可開交。一老一少最容易在這個時候感冒。一些本就有老慢支、肺氣腫的老年人,可能因此誘發支氣管炎、肺炎。反復幾次下來,患者的肺功能越來越差,形成惡性循環,不僅平時的生活質量談不上,舊疾還動不動復發。此外,氣溫變化大,也會成為一些過敏性呼吸道疾病如過敏性哮喘、過敏性鼻炎的致病原因。
慢性疾病。氣溫波動導致血壓波動,管理起來難度增加了,在出伏后容易反復。
此外,秋天氣候轉涼,人們的食欲旺盛,但過多地進食可使胃腸功能的負擔加重,容易導致胃病復發。秋天,胃病患者除了注意保暖之外,還應當進行體育鍛煉,改善胃腸道的血液循環,減少發病機會,并注意膳食合理,要少食多餐、定時定量、戒煙戒酒。
初秋養生注意什么?
“伏”就是天氣太熱了,宜伏不宜動。但是三伏天之所以稱之為“伏”,是因為也有不少寒冷因素在內。三伏是中原地區在一年中最熱的三、四十天,三伏是按農歷計算的,大約處在陽歷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間。
一般情況下,出伏之后,天氣就會變得很干燥,氣溫會漸漸轉涼,很多人都會通過飲食進行調理養生。那么出伏養生吃什么好呢?
“出伏”之后,夏季開始真正意義上向秋季過度,氣侯逐漸干燥,人體的肺氣相對旺盛,與此同時秋老虎還在發威,“燥”得很,因此要吃得“潤”一點!例如梨、百合、玉竹、沙參、石斛、荸薺、枸杞等,可以潤心肺、養胃陰。而帶有膠質或是質地黏稠的食物也有“潤”的效用,例如銀耳、海帶、山藥、蓮藕、秋葵、菇類、海參、海蜇皮等。
另外,出伏以后很多人容易感到疲乏,這就是老百姓常說的“秋乏”。這時因為經過“晝長夜短”炎熱的盛夏,很多人都有睡眠不足的現象,特別是老年朋友。此時如果不改變夏季晚睡的習慣,“秋乏”更容易出現。建議一般最好晚上10點半就應該上床睡覺了,特別是凌晨1點到3點一定要入睡,否則對身體會有比較大的損傷。(記者酈莎)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