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明天要一起去爬巾山嗎?”我接起小伙伴的電話,她在那頭說道,我自然不會拒絕。三年前,我來到臨海這座城市,就被它質樸的外表及深厚澄凈的氣韻吸引。
臨海是老舊的,細小裂縫布滿的石板告訴你過往的變遷,巋然矗立的老城墻刻滿了時間的痕跡;臨海是老舊的,每每回憶起臺風天,一場暴雨就可以讓它動輒脛骨地不停吐水,整座城市來場夏日的狂歡;臨海是老舊的,它一直保持著規律的作息,雖然沒有繁華塵世的喧鬧,但是,古城獨有的沉寂會告訴你,這里是一片不驕不躁的凈土。
我會時常跟小伙伴一起去臨海市區逛逛。除了游客眾多的紫陽古街,還有很多人跡罕至的小巷子,它們各自都有名稱,每次路過,我只是一瞥,但在巷子里穿梭似乎像是在做時光旅行,凝固了時間,觸碰著過去。
記憶中,巾山腳下是我常去的地方,石階隱秘,樹木叢生,山雖不高,呼哧呼哧地爬了上去,亭子的周圍多是早起健身的人們。登高望遠,臨海城盡收眼底,我不禁感嘆。
原來還有這樣的地方。除了有些突兀的一座高樓,臨海城的房屋似乎都長得差不多,屋子參差不齊地相互挨著,之間的距離只能容得下一條小巷,人們在巷子里行走,碰到鄰居打個招呼,小城的生活似乎就這樣,平淡而有味。
從巾山上下來,時間還早得很,便去買早點。阿婆阿公們騎著腳踏車,年輕點的騎著電瓶車,他們都開往同一個方向——菜場。或許人們已經習慣了超市里明碼標價的菜品,但這里匯聚著臨海獨有的風味。
“不能再便宜啦,小姑娘!”小伙伴想買些蔬菜,跟阿婆還價。來這兒賣菜的人們都叫賣著自己的蔬菜,這兒估計是小城最熱鬧的時候了。我們在菜場門口的一個阿婆那兒買了早點,悠閑地坐在路旁吃起來,風吹過我們的臉頰,吹拂著阿婆細密的頭發還有搖搖晃晃的遮陽傘,樹影婆娑地倒映在她后背的汗珠上。過了早餐的時間點,阿婆悠閑地踩著車離開了,這樣或許剛好可以回家吃午飯。
這學期,我要進校實習,根據路人的指引,七拐八拐地來到校門口,在這樣擁擠的市區,竟然在小巷的深處藏著一所初中。聽課的日子是過得很快,一晃眼就過去了。從教室往外望去,可以看到江南長城陡峭的階梯,跟班的語文老師用手指了指窗外,對孩子們說“你們這節課就來寫寫長城吧!”這對孩子們來說太熟悉,又因為太過熟悉,反而寫不出。教室里的電扇“呼呼”扇著,驅趕著孩子們的思緒。我向外凝望著長城,熙熙攘攘的人群,樹木茂密,孩子們或許可以寫出很多他們與長城的故事吧。校門口道路旁,粗壯的老樹根撬動了覆在它周圍的的石板,它并不想規矩地站在這兒,時光的流逝告訴著它如何野蠻生長,它的旁支為人們帶來了蔭蔽。石板的命運也多舛,它逐漸被抬高,傾斜在地面上,身上似乎出現了“小細紋”。放了學的孩子們從它們身旁路過,從石板上踩過,寬大的校服為這樣的街道增添了活力的光輝。最后一節課打鈴了,孩子們沖出了校門,在校門口窄小的弄堂口早已擠滿了家長,他們大多騎著車,手扶著車把,腳輕輕倚在樹下的石板上,靜靜的等待直到孩子的出現。
小城的夜晚很靜謐,悠悠橘黃的路燈并不起多大的照明作用,有時橫斜溢出的樹枝反而遮擋著它的眼睛。這兒的人們就算在摸黑的小巷子里,也能準確地找到家門口,除了馬路上來往稀少的車輛,隔壁家小狗的幾聲吠,不過一會兒也就真正的安靜了。一天的生活仿佛如此,平淡如水。很少起波瀾,但這也更讓我們去發現生活的真諦,沉心靜氣,小城的故事有很多。
不曾想臨海曾是由于抗倭寇、防洪水而獨傲一方,如今戰績累累的老城墻依舊矗立在那兒,人們在城墻腳下日夜穿行,石縫下的孩童們在不斷地長大,但是嬉笑打鬧聲仍在徘徊。形形色色的人來來去去,老城墻就在那兒靜靜地看著,無聲無息,人們以為它只是歷史遺跡,然而在石縫里萌生出了鮮嫩的芽兒,慢慢綠衣將它包裹,它并不是老舊了,它是在孕育新的生命。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