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到了,農民的臉上都洋溢著收獲的喜悅。近日,白龍橋鎮董村迎來了一堂特殊的課,因為來上課的學生不是含苞待放的小朋友,而是辛勤勞作的農民。
在金華農民大講堂上,來自金華市蔬菜推廣、高級農業師陳菊芳,向該村農民宣傳了辣椒種植技術。金華市老年科技協會農業分會副會長、水稻推廣研究者鮑正發講述了當前單機稻和連作晚稻的市場形勢和田間管理要點,吸引了近80余人前來聽課。
農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的基礎,是穩民心、安天下的戰略產業。實現農業現代化,是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目標,要想緊緊跟隨現代化大農業的步伐,積極學習新技術、新科技,讓自己成為科技興農的實踐者,做一名知識型農業職工是一個必然的選擇。
近年來,白龍橋鎮耕地承包總面積約30000多畝,其中種植大戶及家庭農場成員數22人,經營土地面積3000多畝,年銷售農產品總值約3000多萬元。作為農業大鎮,白龍橋同樣需要以技術的改良助力農業發展。
“我從2000年開始種植辣椒及一些蔬菜,每年都不斷擴大種植面積,效益雖然不錯,但也有苦惱,如種植成本上升、種植資金等問題。”該鎮種植辣椒的大戶薛麗萍說。薛麗萍的苦惱同樣困擾著其他的種植大戶,比如在生產過程中遇到了惡劣的天氣、缺人手、沒資金、沒技術,加上知識有限、自身綜合素質不高等種種局限,他們往往缺少對稱的市場信息,缺少固定的產品銷路,更缺少準確的市場判斷能力,對農業的發展總是顯得后勁不足。
“舉辦這樣的農民大講堂,就是為了讓這些農民能提高自己的種植技術,將科技興農落到實處。”董村相關負責人介紹道。在現場,?可以看到種植大戶們認真學習,聽取專家對種植技術指導,認真總結之前的經驗,做著筆記。
隨著農民大講堂的不斷推廣,近年來,白龍橋鎮種植大戶中不斷涌現出更多有文化、懂技術的新型農民,他們改變了單一的種植結構,不盲目追求市場,以科技帶動自己增產增收。以農為本,開啟了白龍橋鎮農業發展新方向。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