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快生態文化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落實到村莊發展上,我們也將努力建設‘美麗水竹蓬’,實現我們的‘美麗鄉村夢’。”昨天,瑯琊鎮水竹蓬村黨支部書記蘭壽林這樣對記者說。那一刻,站在村文化長廊里的他,滿懷信心。
十一前夕,蘭壽林有幸跟隨全國少數民族參觀團見證了祖國繁榮富強的新面貌,讓他受益匪淺。他說,“美麗鄉村”建設既要讓老百姓富起來,又要讓老百姓的生活更加滋潤起來。為此,他帶著村兩委正引領全村百姓努力落實十九大精神,為美麗鄉村全力加速。這不,作為婺城區2017年度少數民族發展項目之一——瑯琊鎮水竹蓬村特色村寨提升項目,近日就已步入設計階段。為此,蘭壽林帶領村兩委,與麗水學院民族學院接洽了少數民族村落規劃方案,計劃通過該項目,在2013年建成的秀美村基礎上,再為水竹蓬提檔升級。
據了解,水竹蓬村是婺城區4個少數民族村之一,全村共有65戶,177人,生活著漢族、畬族、布依族等多個民族,其中畬族35戶87人。1999年以前,村民居住在海拔1175米高的竹蓬尖,村里沒有通公路,肩挑背扛行走在陡峭的山路上成為村民獲取生活用品、生產資料的無奈選擇。“小孩上學難,年輕人娶媳婦難,生病看醫難”是當時村莊的“三大難”。
1995年,31歲的蘭壽林被群眾選舉為村主任。1998年,他又高票當選為村支書,一直連任至今。1999年5月,在當時縣里主要領導的高度重視下,經過多次調研明確了水竹蓬村異地搬遷下山脫貧的有關政策和措施,并在離瑯琊集鎮1.5公里的東方紅林場原場部征地130畝用以安置村莊。這一機遇加快了村莊建設的步伐,一張水竹蓬村的村莊發展美好藍圖就此鋪開。
“美麗鄉村首先得讓老百姓的腰包鼓起來,讓群眾的生活有保障更有尊嚴。”蘭壽林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為了促進經濟發展,提高村民和村集體經濟收入,蘭壽林帶領村兩委理清經濟發展思路,鼓勵和引導村民外出經商、務工;并將村里的9口、75畝魚塘進行承包;充分利用本村豐富的山林資源,發展綠色生態經濟,于2012年建成了300畝紅豆杉基地,人均紅豆杉面積達到了2畝,村民人均年純收入居鎮前茅。
如今,“環境優美,村容整潔,小洋樓規范雅致,村民喜笑顏開,生活有質量……”這就是步入水竹蓬村的第一感覺。自實行了異地搬遷下山脫貧以來,在蘭壽林的帶領下,村莊建成了辦公大樓,開展村內道路硬化,農戶的生活污水統一集中處理,村內池塘進行了整治,全村綠化率達到40%以上。2013年又投入資金百余萬元完成了秀美村創建,建成了2000平方米的休閑廣場、特色長廊、涼亭、村口牌樓,農戶外墻實行了統一的粉刷,民族特色文化上墻,整個居住建筑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風格。
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思想的指導下,水竹蓬村按照以垃圾分類治理為重點、環境綜合整治為核心的具體思路,制定了村規民約,全村禁養家畜、家禽,村莊環境整治取得了顯著成效。建成了農家書屋、健身活動場所;全村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參保率達100%;建成村文化禮堂,挖掘少數民族文化,經常性地開展活動;建成老年人居家養老照料中心,為老年人提供綜合服務。
談到村莊的美麗蝶變,蘭壽林道出了其中原因。要想村莊建設好,關鍵在于打造一支有責任心、敢于擔當、勇挑重任的村干部隊伍。的確,在蘭壽林的帶領下,多年來,水竹蓬村兩委干部講團結,充分發揚民主,辦事公正,處事公平。努力做好村“三務”公開;加強黨員干部隊伍建設,積極開展黨員“兩學一做”活動。在他的帶動下,村兩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戰斗力顯著增強,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也得到充分發揮。
近年來,水竹蓬村先后獲得省第二批民族團結進步小康村,市級模范集體、生態村、文明村、森林村莊,區級綠化示范村、文明村、生態村等榮譽稱號。昔日的深山小村,如今從物質到精神,都已實現舊貌換新顏。當然,為了老百姓心中的幸福家園,這個“美麗鄉村夢”還在全速前行……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