紛繁的城市,熙熙攘攘的人群,總有那么一瞬間,感覺自己遠離一切的喧囂,駐足街頭,不難發現在我們的身邊,每天都在上演各種暖心的故事,細心觀察,你會發現,身邊的一切都那么美好。其實,溫暖就是這么簡單。
奉獻愛心,燃燒青春,在我們看不見的“幕后”,總有一群人默默地付出,做著各類公益活動和志愿服務,他們如蠟炬般燃燒自己,溫暖他人;空調壞了怎么辦?停電了怎么辦?這些看似簡單的事情,背后卻飽含工作人員辛勤的付出。隆冬將至,天氣轉涼,能夠吃上熱騰騰的飯菜亦是一件幸事,為我們制作這些美食的“能工巧匠”不僅僅用食物溫暖了我們的胃,帶給我們更多的是由美食所傳遞出的暖心故事。還有加班加點的工廠,歡聲笑語的學校,只要你愿意去找尋,身邊的美好就是這般隨處可見……
重點工程
窗外,寒風蕭瑟,吹得落葉隨風飄蕩,屋頂、車窗、青草尖都鋪上了一層薄薄的冰霜。但在婺城各大工廠、工地里熱度卻絲毫不減,工人們熟練地操作著機器,專注的神情似乎要將零件看穿。在各大鄉鎮(街道),干部們也各顯神通,盡己所能幫助著需要幫助的群眾。
溫暖,就是工廠里的馬不停蹄
為了體驗婺城工廠的火熱氛圍,記者來到浙江開創電氣有限公司,剛走進工廠,就聽到這里的機械聲震耳欲聾,統一著裝的工人們正在流水線上辛勤地忙碌著,這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能夠趕在年底之前完工,為一年的工作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在電機車間看到黃雪蓮的時候,她正手把手忙著教一個剛進廠的員工該如何安裝定子。“經過黃班長這么一解釋,看著復雜的活我竟然這么快就學會了!真的要謝謝黃班長!”新員工高興地向黃雪蓮道謝,可作為班長的她卻連連搖頭,她說這都是自己在這個崗位上應該做的。
等她忙好手頭上的活,記者連忙上前,讓她介紹將近年關工廠里的情況。她告訴記者年底是他們廠里最忙的日子,很多地方都在催貨,因此大家到了下班時間還會自覺留下來再加一會班。“我們車間里的工作氣氛之所以那么和諧,都得益于公司人性化的管理,正是因為公司領導們平時對我們無微不至的關心,我們才會以實際行動來回報他們。”黃雪蓮還說起,自己在這里上班已經十幾年了,從當初的懵懂少女,到現如今為人妻子,公司就是她青春的回憶。更加值得一提的是,黃雪蓮的丈夫也在開創電氣上班,兩個人就是在上班時經人介紹認識后,互生情愫的。“這些年來公司不僅讓我在技術上提升很多,更給我帶來了美滿的家庭,我一直以來對公司都心存感激,把這里當成了自己的第二個家。”
記者還從公司負責人處了解到,憑借著精益求精的生產理念,公司將物料搬運成本降到最低,同時提高空間和勞動力的有效利用,將裝配線布局成“U”型,實現“一個流”的生產。得益于先進的管理技術和改進過后的裝配技術,公司生產效率和裝配質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工人們的勞動強度也下降了不少,裝配效率提高了30%—50%。
目前,公司還與美國百得、澳洲GMC、德國BOSCH、TTi(深圳科創)等國內外知名公司,以及浙大、哈工大等高等院校建立起了產、學、研技術合作關系。在打造婺城高新企業的路上,公司一直致力于家用手持式電動工具的研發、生產、銷售及相關技術服務,全心全力為客戶創造更高的產品價值,與此同時,企業以其優越的管理模式,培養出了一大批優秀員工,共同為婺城經濟建設作貢獻。
(記者胡艷)
溫暖,就是鄉鎮干部的干事熱情
“一,二,三,拉!大家加把勁,使勁拉!”初冬時節的沙畈鄉,天氣已經頗為寒冷,然而記者來到賽畈村時眼前所見之景,卻是一派火熱的景象。近日,村干部們頂著寒風,一早就來到了養牛戶范卸妹的家中,幫助她把家中的兩頭耕牛“趕”出了村莊。現場的一位村民告訴記者“我們的村干部是出了名的熱心腸,只要村里誰有困難,誰需要幫助,他們總會第一時間出現來幫我們排憂解難。”這趕牛的一幕就是他們日常工作的一個縮影……
據了解,為響應區潔美村莊整治集結號的號召,確保潔美鄉村六亂整治成果長期有效,沙畈各村黨員干部積極行動,村民主動配合,把房前屋后改造成一個個小景觀,全力打造天藍、水清、樹綠的“綠色沙畈”,使整個山鄉呈現出一幅幅自然山水田園美景。
今年以來,全區還以潔美城鎮創建為抓手,以規劃設計為引領,以專項行動為突破口,最大限度調動各方積極因素,集中力量推動小城鎮環境整治工作。通過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努力實現城鎮環境潔美有序。自8月份以來,婺城在全區小城鎮集鎮范圍內及重點廊道線上80個行政村(社區),積極開展了“六亂”整治,“三個清理”,提升集貿市場,交通秩序整治,村居環境提升等五個專項行動為主要內容的環境整治。行動開展以后,各鄉鎮掀起一波接一波的“潔美城鎮”創建高潮,極大地改善了婺城百姓的人居環境面貌。
記者還了解到,截至目前,全區各鄉鎮全力拆除亂搭亂建,竭力整治其他各類“六亂”現象,并積極勸導非機動車、行人違章行為,“潔美城鎮”創建成效已然展現在大家面前。
(記者 何夢蝶 實習生 王一丹 特約記者 戴增榮)
特殊工種
他們不是飛檐走壁、上天入地的超級英雄,但是每一個普通人的生活都離不開他們辛勤的付出,憑借自身的一技之長,寒來暑往,始終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用自己的忙碌換來他人舒適的生活。
溫暖,就是用我的忙碌換你的舒適
對于空調安裝工潘軼發來說,每天奔波于城市不同區域,穿梭于不同人家的窗戶外安裝、維修空調,更需要以極大的毅力去凜冬的寒風撲面。
潘師傅從事空調拆裝維修工作已有五年多時間,他從小就對家電拆裝特別感興趣,第一次接觸電子類產品,是受到了父親的影響。兒時的潘師傅時常會在家中拆拆拼拼一些收音機,遙控器之類的小家電。當自己親手把拆卸的小玩意組裝回原樣時,心里總是油然升起滿滿的成就感,一些陌生的家電只要稍看一下說明書就能明白怎么操作它。兒時的潘師傅這種對家電的喜愛讓他長大后順理成章的從事了相關行業。
近日,記者跟隨潘師傅,體驗了一把空調安裝工的日常生活。盡管已經是中午11:30分,但是顧不得吃午飯,潘師傅趕往了某小區的一戶居民家中。他禮貌的敲了敲住戶家的門,在進門之后也是第一時間穿上鞋套,首先粗略了詢問了戶主空調有什么問題,然后在大致了解問題之后拆開了空調外殼,用工具測量了電壓、電強和溫度,并對癥下藥進行維修,最后測量空調溫度,潘師傅說當空調打開15分鐘時,出風口溫度達到50℃表示空調維修完成。在維修過程中,潘師傅對住戶的問題都是一一耐心解答,沒有絲毫的不耐煩,對那些處在保修期內的空調維修不收取一份費用。好不容易解決了這一單活,潘師傅又馬不停蹄的趕往另一個維修點。
“我們一般早上8點就要起來工作,中午在路上簡單吃個飯,然后再接著干,一直要干到晚上七八點才能下班。”潘軼發粗略估算,自己現在平均一天要維修近10臺空調,全天工作時間接近12個小時。“這個行業最忙的就是盛夏和嚴冬這兩段時間,現在不光我這樣,店里的員工也都是這個工作強度,有時候碰上去周邊鄉鎮維修,可能晚上10點前也回不來。我不是在裝修空調,就是在去裝修空調的路上。”對于每天忙碌的自己潘師傅笑著回答道。
現如今,雖然空調銷量每年都會迎來高峰期,但空調售后人手還是十分緊缺。在旺季時,一名空調售后師傅每天至少需要安裝維修7至8臺空調。然而盡管如此,每年高峰旺季,買空調仍然要等上6-7天甚至一個多禮拜才能安裝的情況也并不在少數。更為頭疼的是,這一行業逐漸呈現老齡化趨勢,年輕人愿意沉下心來學手藝的不多了,有經驗的基本上都40歲上下。天氣讓空調銷量迅速增長,雖然讓商家喜上眉梢,但隨之而來的是空調維修師傅送貨安裝壓力倍增。讓我們為這些奔波在城市之中的空調安裝師傅點個贊。(實習生王一丹)
溫暖,就是你用電我用心
說起“蜘蛛人”,相信大家腦海中浮現出的或許是熒幕作品中懲惡揚善、飛檐走壁的超級英雄,或者是依靠細繩,攀爬在城市高樓外墻進行清潔工作的高空工作者,但還有一類人,因為工作的需要,他們也要爬上幾米高的桿子,穿行在高空電網之間,或是走進地下,檢修電路設施,他們就是國家電網的工作人員。
“我上高中的時候就對理工科感興趣,大學選擇了‘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現在已經在這邊工作4個月了。”1995年出生的席正緯是國家電網的新進員工,說起為什要選擇這個在旁人看來既有一定的危險性又辛苦的工作時,他只是靦腆的笑笑,說這個是自己的興趣。在定崗之前,席正緯需要到各個崗位跟著師傅輪崗學習。
現在正值嚴冬時節,早晨起床都能清晰地看見路面和植被上覆了一層薄薄的霜。為了保證電力設施能夠正常運行,席正緯也需要跟著師傅到所屬轄區的各個站點巡線運維,對線路的露點進行帶電修檢。冬季寒風凜冽,站在室外沒多久,暴露在空氣當中的手和臉就被吹得通紅,為了保持手指的靈活,只能時不時揉搓雙手取暖,“我現在的工作就是跟著師傅巡線,但是有些需要做搶修工作的同事經常大半夜的也要加班搶修電路,很辛苦。”席正緯表示既然自己選擇了這一行,也是自己的興趣所在,就會好好地做下去。
像席正緯這樣致力于電力事業的年輕人還有很多。夏天冒著酷暑檢修電路,冬季頂著嚴寒巡線維修,只要一通搶修電話不論何時都會第一時間奔赴故障點及時維修,他們始終堅守在各自的崗位上默默地奉獻青春。曾經,電是人類遙不可及的想象,但如今,它卻成為了人們生活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于普通人來說,斷電或許僅僅意味著為生活帶來了不便,但是對于一些特殊人群來說,斷電可能意味著生命危險。為了維系人們的用電需求,為百姓送來萬家燈火,點亮美好光明的幸福生活,電力工作人員始終奔波在維修一線,縱使寒來暑往、跋山涉水也不曾停下腳步。
“你用電,我用心”,相信身邊有從事電力相關行業朋友的人對這句話并不感到陌生,這句話也被做成各類表情包在微信當中流行。對于旁人來說,這只是一句簡單的標語,但是要將這句話真正落實到工作當中卻并不容易。幸福生活的背后是千千萬萬無名英雄的默默付出。(記者呂璐)
愛心公益
在我們看不見的幕后,總有那么一群人默默地奉獻愛心,盡自己所能讓陽光照進每個人的生活。他們不論姓名,不論年齡,唯一的標志就是身上的紅馬甲和手臂上的紅袖套。走進他們的世界,或許我們能夠發現這個世界充滿了愛意。
溫暖,就是讓陽光照進你們的生活
養魚重在養水,養樹重在養根,養人重在養心。一個人,心的大小,不是看他擁有了多少,而是看他幫助了多少人。在婺城,有這么一群人身披紅馬甲,穿梭在各大福利院、養老院以及一些需要幫助的人家中,帶去柴米油鹽,送去衣服被子、帶去他們的愛,他們就是“幸福家人”。
前不久,“幸福家人”的成員們驅車來到了塔石鄉高塘村,給王月盈一家送去了棉襖、食物和一些生活費。記者了解到,王月盈是蔣堂中心小學三年級的一名學生,其父去年因病去世了,在此之前家中花完所有積蓄用來給她父親治病,她的母親在她父親去世后也不見了蹤跡,年幼的王月盈和年事已高、靠種地養家糊口的奶奶,還有一位雙目失明的爺爺生活在一起。之前王月盈就讀于金華民工子弟學校,后面因為承擔不起高昂的學費,轉回了家門口的塔石小學,但是現在她又轉到了蔣堂中心小學。她在塔石小學就讀時遇到了一位讓她人生發生重大轉折的老師,那就是她的班主任賴濟芳老師。在得知她家中情況之后,賴老師找到了“幸福家人”公益服務中心,希望通過社會各界的公益人士結對,幫助這朵童年缺少陽光的“花朵”。
賴老師告訴記者,剛見到王月盈的時候對她的第一印象就是非常內向,無論老師說什么她都只是低著頭不說話,問她問題也只是點頭或者搖頭。從那時起老師就用各種方法默默關心愛護著這個敏感的小姑娘,賴老師悄悄和班里的小女生說多去找這位新同學聊天玩耍,每次上課時也都要叫她起來回答問題,耐心認真的講解每一道題目。現如今雖然分開了,賴老師還是會時常跑去看她曾經的這個如同親生女兒般疼愛的小女孩,不想她難以適應另一個新的環境。所以在王月盈轉入蔣堂中心小學時,賴老師一手操辦,直到看到她坐在教室中才放心離去。
在新學校中,王月盈也遇到了現在的班主任陳新璐老師,陳老師并沒有因為王月盈家的環境特殊而特殊對待,而是一視同仁,用實際行動告訴王月盈“你和大家都一樣”。現在的王月盈已經逐漸適應了這個新環境,會和同學玩耍聊天,上課也會主動舉手回答問題。
我們會愛自己、愛父母、愛朋友、愛身邊的人但是卻很少有人去愛那些素未謀面、毫不相關的人。在那些陌生人中,有無依無靠老無所依的老人;有熱愛學習卻止步于學費沒法走進課堂的學生;有從小失去雙親孤苦伶仃的孩子。而在這八婺大地,總有那么一群人,他們尋找著,也努力著。就如同王月盈,她是不幸的,但她也是幸運的,在成長的道路上出現了那么多關心著她,用不同的方式愛護著她的人。“幸福家人”的創始人之一韓女士告訴記者:“鰥寡孤獨皆有所養,皆有所盼是我們創辦的初衷,我們要用實際行動告訴世人,雖然這個世界有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但只要人人奉獻一點愛,生活就會充滿陽光!”(實習生王一丹)
溫暖,就是我們共同守護美麗家園
每天早上,天剛蒙蒙亮,有那么一群身穿熒光小馬甲,袖戴紅袖套的人已經在大街小巷巡查起來,學校門口、街頭巷尾……他們不放過任何一個角落,他們就是城市的“美容師”——行政執法隊隊員。不論是違規擺放的小販、滿馬路發廣告傳單的人還是門前屋后亂堆亂放的紙板木材、違章建筑……統統都在他們的管轄范圍,簡單說來,只要是有損城容城貌的行為都逃不過他們的“火眼金睛”。
而今天的巡查略有不同,行政執法隊隊員的身后還跟了四個“小跟班”,這兒瞅瞅,那兒看看,遇到不懂的就及時虛心請教。這幾個“小跟班”都是婺城區2017年度新錄用的公務員,這是在進行入職前的體驗式鍛煉呢!貼近群眾走基層,婺城新進公務員走入大街小巷,認真學習城市管理有關法律法規和執法程序,作為城管義工,他們參與文明勸導、一線衛生管理督促等工作,積極為精品城市創建建言獻策。
“基層公務員做的是群眾工作,但是術業有專攻,平時我們上班接觸到的人、事、物有限,而這次體驗式鍛煉讓我們更貼近基層、貼近群眾,去接觸社會的方方面面,開拓思維眼界。在體驗的過程當中我們也深切地體會到了做好城市管理服務工作不易。”今年剛考入婺城區檢察院的新進公務員鐘原說道。在跟隨行政執法隊隊員巡查的過程當中,大家都十分積極,有不明白的地方就及時請教“過節的時候店門口擺放這些飾品需要審批嗎?”“這些違規搭建的陽光房會怎么處理呢?”在大家的想象當中,行政執法隊最日常的工作也許就是驅趕小販,但是在體驗了之后才知道原來他們要做的工作遠遠不止于此。
“我們上班時間是8點30分,但是因為學校上課時間比較早,學校周圍經常有一些無證經營的小販,所以我們一般7點30分左右就開始上班了。”婺城區綜合行政執法大隊城中中隊的隊員介紹道。城市的整潔和有序代表了一個城市的形象,若是任由攤販在人行道和大街上售賣,交通、衛生都將出現不同程度的問題,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不管是隆冬還是盛夏,行政執法大隊的隊員都要去街上巡邏,遇到流動攤點的小販還要不斷地講解勸阻。而這一切,也是為了維護城市的衛生、交通、市容環境,給市民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記者呂璐)
暖心美食
你理想中的冬季應該怎樣度過?是清晨被一碗甜豆漿溫暖地喚醒,還是中午正當饑腸轆轆時遇上了一碗熱氣騰騰的面條,亦或是夜幕降臨結束了一天操勞的工作后,約上三五好友圍坐一堂邊談笑風生地吃著火鍋?人就是這么奇怪的生物,仿佛無時無刻都和美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走進一日三餐背后的故事,讓你感受不一樣的溫暖。
溫暖,就是食堂里熱氣升騰的大饅頭
夜色中,一切都像一幅油畫般安靜祥和,路邊的小草正睡得酣暢,但是在道路燈光的襯托下,我們故事的主人公鄭荷月騎著電瓶車早早地來到了她工作的食堂后廚,開啟了一天忙碌的生活……
“我每天4點鐘就從家里出發了,必須在4點半之前趕到食堂,不然來不及給這上千號人做饅頭啊!”鄭荷月一到就趕緊換上了工作服,一身潔白的她邊戴口罩邊快步走進面點房,開面粉袋倒入鐵盆之中,以一定比例加入清水,攪拌、搓揉、捶打、捏團……不一會兒,在她的巧手下,一個個大小相同饅頭就初顯模樣。之后,只見她拿來器皿,在放入饅頭之前又鋪上了一層薄薄的濕紗,再將饅頭一個一個整齊有序地放入其中,打開蒸籠的開關,耐心地等待“作品”出籠。這一連串一氣呵成的動作,是鄭荷月每天早上的必修課,隨著屋子里蒸汽越壓越低,在她轉頭的那一霎,記者仿佛看到了一位自帶光環的仙女面帶微笑緩緩從夢境中走來,她手里那一籠白彤彤的饅頭也顯得尤為可愛,讓人垂涎欲滴。50斤面粉可以做成450個饅頭,每天鄭荷月基本要用掉250斤面粉,一到周五,需求量還會增加。當被問起這樣的工作強度是否已經是極限時,她說道:“那你是沒有見識到過年那段時間,一天就要用掉600斤面粉!所以我都已經習慣了!”
做早點,是個眾人皆知要起早的活,但是走進后廚后發現,這里還藏著許多大家不知道的秘密……在這一方天地里,你必須身兼數職,哪兒少人手了,就要馬上頂上,高強度、快節奏是這一行的特點。等所有來食堂吃早點的人吃完散去了,你才得空將剩下的饅頭、粥等食物熱一熱自己吃。還沒來得及休息,又要開始準備午飯,鄭荷月說道:“每天從來到后廚起,我一般要忙到下午兩三點才有時間稍微休息一下。這一轉眼都快十年過去了,說不辛苦肯定是不現實的,但是看到來我們餐廳吃我做的饅頭的人那么多,我就很滿足!”
當你每天還被地心引力吸引在被窩里懶著床,起個床還設置一連串鬧鐘催促時,不曾想分散在婺城各個角落的像這位主人公一樣的面點師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忙碌。
(記者胡艷)
溫暖,就是打開味蕾的一碗熱湯面
作為婺城人,你肯定吃過不少的牛肉面,但是你知道一碗看似簡單的牛肉面需要經過多少道工序才能呈現在我們面前嗎?記者走進了路邊一家不起眼的小面館,找到了經營這家店的金志凡夫婦,一探婺城人與本地牛肉面的淵源……
“你好,想吃什么?牛肉湯面還是炒面?”剛走進店里,老板娘就熱情地招呼起來,“來你們店點得最多的面給我來一碗!”聽到記者這樣回復,老板娘自信地說道:“那你是來對了,整個鎮子上就屬來我們家吃牛肉湯面的回頭客多!那我讓我老公給你燒一碗。”在等待的期間,記者隨口就和老板娘聊開了,為了把面揉得更有勁道,她告訴記者再冷都不能戴手套干活。張開那一雙手,記者看到還沒到冬至就已經長滿凍瘡了。
話語間,老板就端了一碗熱氣騰騰的牛肉面從門后走了過來,只見這一碗面條的色彩三紅四綠的,再嘗一口,湯鏡者清,肉爛者香,面細者精,一開動就讓人停不下來。“好了好了不聊了,客人們還等著呢!我開始忙活了……”說起一天之中如何開始采購食材、如何揉面、搟面、拉面,老金那是張口就來,不善言辭的他在做面這件事上,說得頭頭是道。他告訴記者,每天早上七點他會去當地的市場里精心挑選食材,因為店鋪就是做中午和晚上兩餐,所以一天下來300多碗面的銷量說多不多,說少也不算少了。時至今日已經做了五年的面了,店里來的最多的還是回頭客,所以他現在基本能記住哪些人是不喜歡放蔥花的,有的人特愛吃辣,亦或是哪幾個人喜歡吃酸,不用提醒,為他們特制的面條就已經在鍋里了。
作為老板的金志凡體態微胖,他還笑著調侃道:“我在我們廚子這一行里,身材還算好的了!”由于常年在油煙環境下工作,他每天吸入體內的油煙是常人的好幾倍。但是正是因為有了像他這樣甘于奉獻,熱愛烹飪的廚師,這一門手藝的生命力才得以繼承和升華,并隨著時代而流變,與舌尖相遇,觸動心靈。
(記者胡艷)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