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土地開發項目是為了改造水田、提升耕地質量。這是有利于子孫后代的事,我們作為村干部,就應該帶頭簽協議。”近日,瑯琊鎮南山村黨支部書記葉根成對村兩委其他成員這樣說。在他的帶動下,村支委葉志紅等人紛紛在土地流轉協議上簽了字,成為瑯琊鎮第一批簽約的農戶。
記者采訪獲悉,葉根成口中的“土地開發項目”,全稱“婺城區石道畈區塊土地綜合開發項目”。該項目規劃總規模6690畝,涉及長山、瑯琊兩個鄉鎮8個行政村。據婺城區國土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該項目,預計全區可新增水田3000多畝,旱改水580畝,耕地質量提升1500畝。”
近年來,為破解耕地占補平衡矛盾,區國土分局在縱深挖掘土地空間上做文章。今年8月,婺城區推出石道畈區塊連片土地綜合開發項目,區政府成立連片墾造耕地工作領導小組及長山、瑯琊和雅畈三個指揮部,長山、瑯琊兩個指揮部現已投入運作。
“前期工作分三步驟,簽訂土地流轉協議、完成清表及青苗補償、實施遷墳。其中,青苗補償單價確定參考區相關政策、金東區等周邊縣市的標準。”瑯琊鎮相關負責人介紹道。在多次召開鎮村兩級會議、村兩委會議、村民代表大會的基礎上,該鎮通過實地調研、公開征求意見、上門溝通等方式,最終確定青苗補償單價標準、土地流轉費用形式,并通過村務公開欄公示。
政策處理過程中,上世紀90年代遺留下來的“二輪土地承包”歷史問題,讓南山村村兩委面臨不小的挑戰。二十多年前,為了兼顧公平,植被茂密的山林村民獲得林地面積少,分得荒山的村民獲得的面積自然多。而今,當年分到土地的村民都已經過世,承包土地長期穩定不變的政策讓新出生人口無地可分。現在,以面積論補償的政策讓不少村民有了意見。為了破解此難題,村兩委主動作為,深入群眾做調查,結合項目內集體土地多、項目流轉周期長的特點,創造性提出項目收益資金按在冊戶籍人口一次性分紅與長期性分紅相結合的方案,較大程度地平衡了因面積、人口等因素造成資金補償差距,使這一問題得到妥善解決。
為保障群眾的切身利益,瑯琊鎮由鎮村兩級干部組成工作組,邀請專業測繪公司實地勘測山林、耕地、水庫面積,確定相鄰戶、村、鎮之間土地權屬界線,并列出分戶土地面積清冊張榜公布,讓項目在陽光下接受監督,受到群眾一致點贊。
目前,長山鄉、瑯琊鎮土地流轉協議簽訂工作正如火如荼地開展。截至日前,長山鄉相關行政村已簽約181戶,瑯琊鎮已簽約232戶,整個項目簽約率達56.4%。下一步,相關鄉鎮將對項目區所涉及的苗木進行統一清點、估價、搬遷。同時,公墓新安置區已相繼完成測繪、地質勘察、政策處理等環節,近期即可進場施工。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