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傅偉炎 通訊員 陳思佳)剛剛過去的“五一”小長假,長山鄉干部余立新、廖毅平卻顧不上休息,他們深入烏石屏村農戶家中,與群眾促膝長談,耐心講解政策,累并忙碌著,過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勞動節。廖毅平說,這個假期很有成就感,在大家的努力下,土地政策處理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為大項目無障礙施工鋪平了道路。
廖毅平口中的大項目,就是長山國際設計走廊項目。該項目選址在長山鄉烏石屏村,總投資達上億元。為確保項目盡早開工建設,兩個多月來,鄉干部走進烏石屏村,全力以赴做好涉及216畝土地62戶農戶的政策處理工作。尤其是這個五一假期,鄉干部放棄休假蹲點駐村,走進村民家中,動員農戶做好政策處理工作。村支書金洪中說,這么好的項目落戶村里,村集體經濟增收有望,我們一定要抓住千載難逢的機遇,全力配合支持項目建設,爭取早日摘掉薄弱村帽子。
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報告提出,增強集體經濟薄弱村造血功能,全面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省委提出,要通過3年的努力,全面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婺城城鄉二元結構明顯,是全省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26+3”縣之一,地處西南山區的箬陽、塔石、沙畈、嶺上、莘畈5個山區是省定的欠發達鄉,農村集體經濟發展一直是塊短板。按照全省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三年行動計劃,到今年年底,我區今年需消除全部薄弱村,年經營性收入5萬元以上的村占比達40%。面對繁重的“消薄”任務,婺城錨定目標走特色發展路子,積極創新消薄思路舉措,充分整合挖掘農村人財物資源,重點謀劃實施鄉賢興村、集體物業、農旅融合、效益農業、投資增效、特色產業等“造血項目”,以項目帶動提高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努力探索消薄“項目為王”的婺城路徑。
消除經濟薄弱村,增強村集體經濟的造血能力是第一要務。婺城結合農村地理和產業特點,通過強化頂層設計,“一村一策”謀劃村集體經濟增收項目,力爭每個村至少有1個自主經營性項目。特別是年經營性收入10萬元以下的村,都要優化或新增經營性項目,助推村集體經濟造血強筋骨。在鄉鎮部門的積極引導下,一部分農村利用自身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物業項目拓展村集體經濟增收渠道,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在蔣堂鎮年坑村,總面積超過600平方米的村綜合樓建起來了,這樣的物業項目,今后每年能為村集體帶來的收益達十幾萬元。
在白龍橋鎮聯豐村,村民對建設物業項目發展集體經濟同樣寄予厚望。目前占地近一畝的物業項目已經開工建設。“這里毗鄰臨江工業園區,周邊工業企業集聚,很適合商業經營,目前有多個業主表示了承租意向!甭摯甯刹恐芑矍逭f,村里打算將底層6間樓房全部用來出租,這樣一年的物業收入也是不小的數目,村里摘掉薄弱村的帽子就有希望了。
在“消薄”過程中,全區各地堅持村企聯動、項目為王,以“一村一項目”“一項目一抱團”,助力消除集體經濟薄弱村、增強“持續造血”能力。安地鎮喻斯村山環水繞、古樸雅致,風景秀麗。該村在區有關部門和仙源湖旅游度假區的牽線搭橋下,引進河南一家旅游開發公司,著力打造旅游特色村。項目落地以來,先后實施了鳳凰山滑道、觀光玻璃棧道等項目,旅游設施進一步完善。依托“美麗鄉村+特色旅游”,昔日默默無聞的小山村聲名鵲起,各地游客紛至沓來。僅去年,游客就高達5萬多人次,農產品經營收入達100多萬元。通過發展鄉村旅游,至今已為村集體增加20多萬元收入,一舉甩掉“薄弱村”帽子。箬陽琴壇雖地處偏遠山區,但山清水秀、風景怡人,具有濃郁的客家民俗風情。村兩委立足村里的資源條件,通過以資源股入股旅游開發公司占公司20%的收益權,并約定村集體每年分紅收益不少于2萬元;發展集體旅游物業,租金收入每年3.6萬元,并按10%逐年遞增的途徑增加村集體收益,在全區薄弱村中率先“摘帽”。
打出“造血”組合拳,跑出“消薄”加速度。婺城區還安排百個部門、百家企業“一對一”結對107個集體經濟薄弱村,重點在項目、產業以及資金上予以幫扶,大力培育支持可壯大集體經濟、帶動村民致富的主導產業,努力實現“實施一個造血項目,帶動一個村莊發展”的目標。截至目前共落實項目申報29個,牽線搭橋發展項目59個,落實資金200余萬元,已有100個村成功消薄,交出了集體經濟薄弱村“三年清零”的滿意答卷。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