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浙江在線記者施俊、通訊員金琛、鄭學城)“能爛的垃圾,例如香蕉皮、枇杷皮什么的都要放到綠桶里;不能爛的,像塑料袋之類的,要放到黃桶里……”近日,聯系雅畈鎮趙宅村的婺城區政協委員葉倩在村里實地檢查農戶垃圾分類情況時說。
今年4月以來,省、市政協分別召開“城鄉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專項集體民主監督部署會,并將其作為政協今年履職重點之一。隨后,婺城區政協迅速開展工作部署,傳達省、市政協會議精神,號召全區政協委員以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置為突破口,深入一線開展“城鄉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專項集體民主監督工作,完善垃圾分類長效管理機制。
根據省、市政協“城鄉生活垃圾分類處理”三級政協聯動專項集體民主監督的部署要求,婺城區政協把394名省、市、縣政協委員編入23個民主監督小組,負責聯系全區27個鄉鎮街道和394個村居社區(包含開發區和金華山羅店鎮),以小團組、小分隊等隨機監督形式組織委員深入基層,通過“五問”“五看”等方式,認真、深入、扎實地開展監督工作。
全區政協委員紛紛響應號召,通過實地視察、座談交流、“隨手拍”等方式開展監督。5月中旬,在瑯琊、湯溪、箬陽、嶺上、新獅等地的各聯系村里,政協委員走村入戶,耐心細致地對照“五問”“五看”表格,問農戶、問分揀員、問村干部、問聯村干部、問鎮(鄉、街道)領導,查垃圾桶、垃圾車,看堆肥房、制度宣傳欄和村莊環境,對發現的問題隨手拍、及時傳。據統計,截至目前,政協委員監督覆蓋近400個村(居),走訪近4000戶農戶,報送反映了垃圾分類不準確、分類設施不夠合理等四大類50余個問題,提出了加強基礎設施維護、嚴格落實“門前三包”、探索實行有機肥統一收集有效使用、常態化開展垃圾分類業務培訓等眾多措施和建議。
除了參加小團組、小分隊等監督外,有的政協委員還利用空閑時間,自己來到聯系村開展監督。如葉倩委員在聯系村參加主題黨日活動時,向黨員、村民代表普及金華市農村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用最直白的鄉土語言闡述垃圾分類的具體要求。此外,她還與村干部詳細商討推進垃圾分類建設方案,邀請農戶填寫調查問卷,細致摸排掌握農戶具體情況,指導農戶做好自家垃圾分類和美麗庭院工作,并為下一步建設工作獻計獻策,努力讓村莊更美、環境更優、村民生活更加幸福。
助推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分類處理,有利于推動人居環境的營造、增強群眾的生態獲得感。婺城區政協以“一村一委員”工作機制為依托,進基層、到現場、走一線,發揮委員主體作用,開展“城鄉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專項集體民主監督,加大日常監督檢查力度,做到真監督、敢監督、善監督。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