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記者蘇曉婕、 通訊員王菁
乘坐城鄉公交,沿著婺城區虹戴公路往西走,所經之處農戶房屋林立,農田魚塘分布兩側,一派人間煙火。向車外望去,路上“安全防范”設施一路跟進,安全護欄、標示標線、監控信號燈等設置齊全……這正是婺城區一段鄉村道路的縮影。
近年來,婺城在省委、省政府、省交通運輸廳正確領導下,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農村公路的重要指示精神,緊緊圍繞省政府關于“提升美麗鄉村公路”民生實事及省廳“五個一萬”工程的總體部署,充分發揮農村公路在鄉村振興、脫貧攻堅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推進農村公路“建管養運”協調可持續發展。在“四好農村路”建設過程中逐漸摸索出了一條適用于基層農村公路建設發展的“婺城模式”。
全域 共管
打造公路管養精細化
路修通了,本是皆大歡喜的好事,但卻出現了新的問題——由于缺乏養護,沒過幾年,公路就變得“臟亂差”,群眾怨聲載道。為將農村公路管好、護好,切實解決群眾出行“最后一公里”問題,婺城區開展機械化養護措施,對傳統的以人力為主的道班模式養護提出挑戰,用機械逐步代替人工,解決了加快養護進度、提高養護質量、降低養護成本、減輕勞動強度等一系列問題。
在沒有路燈的虹戴公路上,夜晚行人走上斑馬線,警示燈會自動亮起,提示過往車輛;路口的“自適應信號燈”可以根據行人和車輛流量,自動設置間隔時長;路上有事故、墜物掉落或者違法違章行為,視頻監控系統會自動檢測紀錄,并在后方的顯示屏上提醒或曝光,后臺的指揮監控中心也會同步收到……依托信息化建設,農村交通監管變被動為主動性的動態監管,給農村公路裝上了“智慧大腦”,也提供了更多的監管執法依據。
目前,婺城區已定制開發了婺城區公路應急指揮平臺,設置了超限運輸非現場執法系統6套27車道,安裝監控視頻138套,公路信息發布系統20套,打造出了具有視頻全覆蓋、信號燈自適應、事件自動檢測預警、指示信息自動發布、環境氣候信息交通違法行為自動提醒等智能化功能的農村公路信息化體系。
為打通農村公路管理的最后一納米,婺城區還提出路長制升級版,利用全區483名網格員充當交通勸導員,通過各個業務指導部門專職培訓和集體培訓,熟練掌握交警、路政、行政執法業務知識,開展勸導和管理工作;同時積極開發管理軟件,管理員、勸導員每天開展路面巡查,將發現的問題通過手機APP,將事前、事中、事后的照片和處理結果上傳到交管站平臺,利用大數據管好農村道路。
構建農村公路“通達網”
全域 提升
周末想要去體驗鄉村游,許多市民會選擇前往婺城莘畈、沙畈等山清水秀的山區鄉村。過去想要從市區到莘畈,需要1個多小時的時間,如今通過公路改造提升,到莘畈的時間縮短到40分鐘以內。行駛在前往莘畈的路上,寬闊的瀝青柏油路、工整的人行步道、嶄新的交通標識,還有別致的景觀小品……路途時間短,路邊風景美,莘畈也成了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過去這一年,隨著“四好農村路”建設全面推進,像這樣的公路,正逐漸成為婺城百姓出行的常態。
鄉村振興,公路先行。在婺城,農村公路由于建設較早,許多公路只注重聯和通,而達不到暢的要求。五年來,婺城區實施公路大中修301公里,危橋改造25座,實施生命防護工程里程565km;同時投資實施了農村聯網公路、農村公路等級提升工程及建制村“村村通客車”道路改造工程共計112個,實施里程217.3公里。通過實施以上工程,婺城區農村公路路網逐漸完善,公路快捷速度、安全系數、美麗程度大大提升。
從新城區公鐵立交橋驅車西行,一條筆直寬敞的“迎賓大道”一直向前延伸鋪展。只見中央綠化帶內植入了奇花異草和精品苗木,還添置了假山等別致造型,綠樹紅花綴滿道路兩側,路景相生,格外養眼。“變化太大了,一條路可以扮靚一座城,整個新城區瞬間高大上了。”目睹道路優化改造后的美麗蝶變,不時可以聽到這樣的贊嘆。
目前,婺城區已投資1.79億元建設虹戴公路、白門線等6條60公里美麗經濟交通走廊。2018年計劃投資2.33億完成S313金蘭線、金安公路、蔣下線等7條34公里的美麗公路建設;2019年計劃投資16.24億完成235國道婺城段、白湯下、湯蘇線等8條103公里的美麗公路建設,到2020年,將累計投資20.36億完成21條197公里的美麗公路精品創建。
全域 美麗
打造婺城致富走廊
沙畈鄉石宮村是一個偏遠的山村,村民曾世代在田里耕種謀生。它距離市區有30多公里路。通往石宮村的路原先只有4米寬,兩輛車對向而行較難避讓。隨著2017年婺城區“四好農村路”的推進,這里的道路變得平坦寬敞,機動車可以直接開到村里購買農產品及休閑旅游,農產品價格也有一定幅度的上漲,開發休閑旅游服務促進農產品外銷使大家的經濟收入得到改善,還通上了公交,石宮村的高山蔬菜、獼猴桃也打開了銷路,垂釣、采摘等農家休閑游也不斷火熱。
依托“四好農村路”,婺城形成了城鄉一體化流通服務網絡,有力地拉動了農村的消費增長和農村電商,便于土貨出城。
目前,婺城現有道路貨物運輸企業665家,貨運經營戶7100戶,營運貨車8509輛,年貨運量達841萬噸、貨物周轉量達73098萬噸公里。婺城區現代物流業占服務業比重21.8%,占GDP比重10.69%。如今,婺城已建成150個村級電商服務點,2018年擬建78個村級農村物流服務點,為村民提供網絡代購、電商培訓等服務,打造了農村電商和青年創業為主體的“三分田”綜合性電商園區。農村公路實施改造提升、公交一體化后,如今,電商下鄉,土貨進城,郵政線上線下實現產銷對接,打通了農村電商的“最后一公里”。
此外,婺城區充分發揮美麗公路的經濟帶動作用,突出了“美麗公路+”的功能,在帶動鄉村旅游方面更是效果顯著。莘畈依托美麗公路打造了“休閑莘畈”的金名片,連續兩年成為浙江省公路毅行大賽的首站;白龍橋鎮依托美麗公路發展了鄉村采摘游、農家樂,草莓、櫻桃、枇杷、藍莓吸引了大量城里人來休閑采摘;塔石偏僻小村余倉,因美麗公路而發展出原生態民宿,成為游客喜愛的“世外桃源”。根據旅游部門統計,2017年,婺城接待游客351.93萬人次,同比增長28.51%;實現旅游收入32.26億元,同比增長28.55%。其中鄉村旅游接待游客76.25萬人次,同比增長34.51%,旅游收入2367.63萬元,同比增長1.68%。
在婺城,美麗公路的建設充分考慮公路所處的環境,突出公路特色,如湯莘線,綠化景觀分為“繽紛田韻、山水茶韻、風情古韻”三個主題,將生態環保與人文景觀進行有機融合;新朝線改建工程將景觀節點與雙龍風景區有機融合,進一步凸顯了“旅游觀光生態自然”的特點,大大拓展了旅游發展空間。
全域 惠民
推進城鄉公共服務
在瑯琊、塔石、雅畈、莘畈等鄉鎮所在地,有許多仿古特色站棚為農村路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冬天等車直打顫,夏天等車一身汗”的情形沒有了。這正是解決群眾出行問題一個縮影。近幾年,婺城區共新開通公交線路25條,定期班線4條,轄區內行政村571個,以2公里覆蓋半徑的行政村,全面實現了村村通客車,進一步改善了轄區農村交通條件,為農民就近打工、兒童上學、老人就醫提供了更經濟安全便捷的出行服務。
除此之外,婺城區共投入資金870萬余元,對9個鄉鎮21建制村實施“村村通客車”工程,直接受益人口達四萬余人。開通BRT線路5條,更新新能源公交車160輛,占總比例70%。為消除安全隱患,確保司乘人員安全,方便百姓“零換乘”,2018年計劃建設改造鄉鎮運輸服務站3個。
在婺城許多公路上,總能見到不少公路服務站,充分利用既有公路設施的條件為社會提供茶水、休息、閱讀、如廁、停車、簡易醫療,其實這正是婺城區將公路服務設施和“四好農村路”建設有機的組合在一起的體現。為提高公路服務水平,婺城區還在部分公路服務站增加觀景平臺的設施、錯車道的增設以及完善的安保設施,并將廁所統籌推進,進一步改善出行條件。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