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馬曉芬)近日,沙畈鄉烏云村的村民李秀明正忙著給40多只蜂箱加蓋遮陽板。“如果沒有關停養殖場的倒逼行動,我也不能享受到綠色經濟帶來的紅利。”面對記者,李秀明這樣說。三年前,在沙畈鄉政府和婺城區農林局的幫助下,他從養豬轉產養蜂,年收入由3-5萬元提高到了現在的7-8萬元。
李秀明所說的這場行動,始于2013年,為保護100多萬金華市民的飲用水源地,沙畈鄉、瑯琊鎮借助“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對傳統養殖、鋸板采砂等落后產業進行騰退,努力走出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新路。自2013年以來,沙畈鄉關停拆除了91家規模養殖場、22家鋸板廠、4家采砂場;瑯琊鎮拆除了27家鋸板廠,6家養殖場,以此為契機,水源地百姓紛紛走上轉產升級之路。
事實上,自從沙金蘭水庫1999年被列為省一級自然水源保護區,2002年被金華市列為水源涵養與生態功能區以來,沙畈鄉、瑯琊鎮不僅拆除了污染源,而且限制工業企業發展,禁止庫區產業養殖,甚至禁止農戶家禽家畜的散養。“如何讓村民走上綠色轉產的道路,既能保障民生,又能護衛水源”成為鄉鎮中心工作的重中之重。
為破解轉產難題,沙畈鄉依托全鄉28萬畝山林面積,悄然按下了“林下經濟”脫貧致富“快捷鍵”。近年來,沙畈鄉積極推動山區林業由傳統單一林業向復合立體林業轉型,有效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目前,該鄉在烏云村建有筍竹兩用林3000畝;石宮村利用林地資源,建起面積達800余畝的獼猴桃種植基地;亭久村主任虞志文套種了30多畝中草藥,店邊村村民包文明種植了150余畝覆盆子,林下經濟開始在沙畈顯山露水。
2004年,沙畈鄉銀坑村村民郭品崇率先種植苗木價值高的紅豆杉。2008年,郭品崇的紅豆杉結果了,果實以每公斤80-100元的價格售出,當年銷售額達2.3萬元。到2010年,銷售額達7.8萬元。在周邊山村,郭品崇給村民帶去了上萬棵小苗。種植紅豆杉已經成為沙畈鄉一項產業。最近,郭品崇還在紅豆杉上培植仿野生鐵皮石斛,延伸種植產業鏈。如今,紅豆杉、香榧、靈芝、土蜂蜜……都成了沙畈人正在探索的“林下經濟”。
與沙畈鄉一樣,瑯琊鎮也在積極采取產業合作、規模經營、共同發展的方式,促進綠色經濟快速發展。近年來,全鎮建成高益蔬菜專業合作社無公害甘薯水果基地420畝,建新蔬菜專業合作社無公害苦瓜紅薯甜玉米基地450畝,匯鑫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綠色優質葡萄基地560畝,山后金村無公害冷水茭白基地700畝,幫助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一直以來,婺城區委、區政府態度明確,保護沙金蘭“大水缸”,整治“污染源”,要讓農民都捧上“綠色飯碗”。婺城區農林局對有意向搬遷發展的部分養殖戶和鋸板廠,協助做好產業對接等工作;婺城區農辦積極爭取政策,鼓勵異地搬遷創業;婺城區婦聯經常組織家政服務培訓、來料加工對接,引導婦女盡快實現再就業……針對留在功能區生活的農民,婺城區更是多措并舉,鼓勵和引導他們實現產業轉型升級。
為守護金華“大水缸”,捍衛好水“金名片”,婺城人為水源地保護作出的努力、付出的心血有目共睹,因此掀起的傳統產業變革更已初見實效,綠色經濟正奏響致富新樂章,一幅生態與經濟并舉的藍圖已然繪就。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