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胡敏霞
“百姓有困難,只要說一聲,能幫的盡量幫。”吳文獻是城北街道洪源社區的一名基層工作人員,基層工作直接和百姓打交道,最重要的就是能夠站在百姓角度考慮問題。本著“能幫就盡量幫”的原則,吳文獻在百姓中的口碑一直都不錯。做事沉穩,這是百姓們對吳文獻的評價。“這還得多虧當兵那幾年的磨練。”吳文獻說,“當過兵的人知道什么是組織性、紀律性,有很強的榮譽感和集體感。”
1990年12月,剛滿19歲的吳文獻就應征入伍,“從地方青年到新兵,有很多的不適應。”剛開始,吳文獻作為新兵,被分配到石家莊的一個小鎮上進行封閉訓練。高強度的訓練常常讓人倍感疲憊,即便是大冬天,也經常是汗流浹背。北方冬天室外的溫度只有零下十幾度,訓練結束就是列隊,站在操場上,短短幾分鐘,頭上就結了一層薄薄的冰。寒風中,凍得直打寒顫。回憶起當兵的最初時光,他坦言,訓練雖苦,卻很充實。
兩個月的新兵訓練很快就結束了,吳文獻被調到北京空軍后勤部管理科,負責后勤工作。“服從命令,聽從指揮。積極向上面對每天的工作。”這是吳文獻給自己定下的目標。每天早上,吳文獻是起得最早的一個,起床以后第一件事就是拿著掃把去打掃公共廁所。打掃公共廁所這件事,沒有人規定必須由誰做,但他卻雷打不動地每天去打掃,“公共區域,干凈了大家用起來才方便。”每到秋季,秋葉落得滿地都是,他又二話沒說地和戰友們就拿著掃把打掃起來。后勤工作的內容很雜,小到通廁所、修燈泡大到水暖供應設備改造,但無論什么工作,吳文獻都會積極去完成。正因為積極的工作表現,吳文獻年年被評為先進個人,入伍第二年,就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了一名黨員。
1994年,吳文獻退伍回到家鄉,在洪源社區的護村隊當起了副隊長,洪源社區靠近火車站、汽車站,在沒征遷之前,村上大部分的房子都用來出租,人員復雜。為了保證村民們的生命財產安全,村里成立了護村隊。每天,吳文獻和隊員們都會巡邏到凌晨兩三點,保障著一方的平安。
作為一名黨員,吳文獻深知自己身上的責任與使命。村民有什么需要幫忙的,找到他的話,他一定會盡量幫忙。在吳文獻看來,村民的事沒有小事,哪怕自己辦不了,他也一定會給求助者一個回應。“最怕的就是人家找到你之后,你連個回應也沒有。”憑借著滿腔熱情,吳文獻在村民中積累下了不錯的人緣,2002年,通過競選,他當選了村委。這一當,就是十多年。
2017年,洪源社區拉開了城中村改造的序幕。吳文獻家中的兩套房子均被列入征遷范圍。面對征遷,他的父親滿是不情愿。“政府的重點工作肯定要配合。”作為一名黨員和村委,吳文獻必須帶頭簽約,做好表率。“我只能盡最大的努力說服父親配合工作。”最終,他成為了第三個簽約者。做表率的同事,吳文獻還積極配合征遷組的征遷工作,多年的村委工作,讓他深知村中的民情,哪家有什么矛盾,哪家比較難講話……針對每家每戶不同的情況,他都會給出自己的建議,以幫助征遷組順利開展工作。在他的幫助下,很多原本不配合征遷工作的村民都簽約了。
“4年的當兵生涯,說短不短,說長不長,但這4年卻改變了我人生的軌跡。”吳文獻說,“不計較個人得失,懂得奉獻,有集體感和榮譽感,這些都是部隊所教會我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會繼續發揚這些優良傳統,在平凡的崗位上踏實做好每一項工作。”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