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活垃圾分類一直是居民們關注的話題。在“垃圾圍城”現狀日益嚴峻的今天,如何做好垃圾分類?婺城區一直在不斷思考、嘗試,并率先打造“婺城區互聯網三維溯源垃圾分類”系統,建設11個垃圾分類試點小區,探索出了婺城住宅區生活垃圾分類的“2.0版本”。
如今,各試點小區垃圾分類的進展如何?記者帶您一探究竟。
浙江在線記者酈莎
明月京華小區手持二維碼垃圾分類很“智能”
走進明月京華小區,一眼就看到了設立在門口的智能垃圾分類專用收集箱。去年一月,明月京華成為婺城乃至金華市首批啟動智能化垃圾分類試點小區,率先引進了智能垃圾分類系統,為垃圾分類開了好局。
記者看到,該智能垃圾分類系統主要由三大硬件設備組成———垃圾袋自助發放機、智能垃圾分類專用收集箱、可回收垃圾智能回收平臺。據了解,該垃圾分類系統利用物聯網、互聯網融合技術,實現垃圾投放的有源可溯。運用二維碼技術,建立一戶一碼實名制,通過智能技術手段實施垃圾分類投放。
垃圾分類系統“智能”在哪里?小區物業管理人員告訴記者,在明月京華,每戶居民都有一張專屬的“智能二維碼卡”,這張卡片就是每個家庭的垃圾專屬“身份證”。有了這張卡,居民每月可以去垃圾袋自助發放機上通過掃描二維碼,獲得廚余垃圾袋和其他垃圾袋各一卷。
“綠色的用來裝廚余垃圾,灰色的用來裝其他垃圾。”小區物業說,垃圾袋上印制有對應的二維碼。居民在投放時,通過掃描垃圾袋上的二維碼,相應的垃圾箱蓋便會自動打開,并將數據回傳至云端的管理系統。通過二維碼,系統還可以記錄每家住戶分類投放垃圾的情況,這些數據可以提供給物業,高峰期加大垃圾處理的頻率。
目前,明月京華小區共設立了六個智能垃圾分類專用收集箱,每個收集箱各有一個廚余垃圾桶和其它垃圾桶。小區還配備了一名垃圾分撿員和一名巡檢員,分撿員由小區原先的保潔人員兼任,主要負責對垃圾桶內的垃圾進行檢查,發現分類不到位的地方進行二次分撿。巡檢員則由企業派出,通過現場巡檢,發現分類錯誤的現象時,根據刷卡的記錄找到居民本人,巡檢員會上門告知并且指導他們正確的分類方式,扎實開展垃圾分類工作。
智能垃圾分類系統讓不可回收垃圾找到了正確的“家”,也沒忘記給可回收垃圾找個好“歸宿”。在明月京華大門右側,還設有一個可回收垃圾智能回收平臺,居民家中的玻璃瓶、舊紙板、易拉罐等都可以往這里投放。回收臺上面還設有電子秤,居民可將每天投放的可回收物進行稱重,根據重量獲取相應積分,積分累積到一定程度可兌換相應的獎品。
“自從有了這個系統,現在大家都很自覺地將垃圾分類,垃圾桶不臭了,蒼蠅蚊子也少了很多。”經過一年的投放使用,現在,小區業主已對垃圾分類工作產生良好的習慣,小區環境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時代花園小區垃圾房提檔源頭把控更科學
當天的第二站,記者來到了時代花園小區。只見小區的道路上、樓棟大堂內、電梯口等處,都有關于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的宣傳海報或標語;大門口設有電子顯示屏,滾動播放生活垃圾分類宣傳信息。小區內還設有建筑垃圾投放點,可回收垃圾投放點,整個小區垃圾分類體系已經十分成熟。
事實上,自2015年起,時代花園就已在小區內探索過垃圾分類的可行性,小區物業經理王立清告訴記者,“當時是挨家挨戶發放垃圾桶和垃圾袋,但實行下來,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垃圾桶、垃圾袋的投放量大,每月耗費的資金也很多。”
去年,為了更好的服務于垃圾分類工作,婺城區將垃圾房改造工程提上日程,就我區各街道、乾西鄉共計223座垃圾房按A、B、C三類指標進行改造。乘著這股“東風”,時代花園的22座垃圾房也煥然一新。記者看到,改造后每個垃圾房分別設置了1個“濕”垃圾桶和2個“干”垃圾桶。“濕”垃圾桶主要用來放置廚余垃圾,“干”垃圾桶則用來放置其他垃圾。每隔一段時間,物業還會將其中一個“干”垃圾桶調換成有害垃圾回收桶,供居民丟棄電池一類的有害垃圾。垃圾房還貼心地設置了垃圾分類說明牌,以文字和圖片相結合的方式向居民科普垃圾分類的相關內容。
“作為垃圾分類投放試點小區,我們要求居民在家里就按照干濕垃圾分好,丟棄時投入標有文字和相應顏色的垃圾桶內。”這項工作十分考驗居民的自覺性,為了提高居民的參與率,區城管辦結合小區實際,從社區黨員、志愿者、老年人、物業管理等四種人員中組織發展最佳力量,主動向居民宣傳普及生活垃圾分類知識,認真講解分類投放要求,耐心指導分類投放行為,并組織“有害垃圾換綠色植物”等惠民活動,引導居民積極參與。同時,在小區內配備了17名垃圾分類分撿員1名巡檢員,每天不定期對各個垃圾房進行巡邏、檢查。一旦發現問題,巡檢員可以通過掃描每個垃圾房相對應的二維碼,拍照上傳至垃圾分類管理系統,由后臺人員通知物業或相關保潔人員進行處理。
“剛開始做垃圾分類的時候,很多業主不理解,到我們這里提意見,后來經過宣傳和一系列措施的推廣,慢慢得到業主的認同。”王立清說,現在小區業主對垃圾分類都很支持,每天自覺做好分類工作。
麗澤花園小區
紅黑榜排名賽出“垃圾分類”新氣象
麗澤花園小區的居民多以教師和白領為主,總體受教育程度較高,對新事物、新觀念接受能力較強,如何調動他們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區城管辦、社區與物業聯合起來,用一場“紅黑榜”的公開比賽找到了辦法。
去年6月,婺城區成立垃圾分類工作領導小組,對“互聯網三維溯源垃圾分類”模式展開探索,并確立了11個垃圾分類試點小區,麗澤花園正是試點之一,從那時起,一幅幅宣傳展板、橫幅就出現在小區各處,社區工作人員、物業安保和第三方組織組成宣講團逐層入戶宣傳。硬件上也發生改變——小區內,垃圾房提檔改造。從一個桶升級為綠、紅、黑、藍四個桶。綠桶用來放置廚余垃圾,紅桶放置有害垃圾,黑桶是其他垃圾,藍桶則是可回收垃圾。垃圾站還給垃圾桶們“貼心”地設置了雨棚,免去了垃圾桶風吹日曬雨淋的“苦惱”,增加了它們的使用壽命。
一袋垃圾,從產生到投放,源頭分類依靠的是居民自覺,如何充分調動居民的積極性正是難題所在。走到麗澤花園中心公園處,記者發現緊挨著垃圾房有一個“紅黑榜”,橫坐標以周為單位,縱坐標是不同的樓棟。每周,社區和物業都會結合該樓棟的垃圾分類情況,進行10分制的打分,并在“紅黑榜”上公示。
一場垃圾分類的“公開賽”在小區展開,大家立刻“炸了鍋”。“不斷有居民來請教垃圾如何區分,有的居民會抱怨自己的鄰居做得不好,拉低了他們那棟樓的分數,還有的居民會因為分數高覺得有成就感……”物業發現,大家開始真正在意這件事了。
“以前大家覺得垃圾分類很麻煩,自從打分制度實行以來,居民的態度慢慢改變。大家都自己動手分類垃圾,也就對我們的勞動成果更加理解。”黃阿姨是麗澤花園小區的保潔員兼垃圾分類分撿員。她告訴記者,“紅黑榜”不僅對垃圾分類有好處,對垃圾分類分撿員來說,也是一種激勵。
據了解,除了小區樓棟要進行相應的考核,各小區的分撿員也要經受“考驗”,才能拿到區城管辦發放的補助資金。垃圾分撿員日常工作的考核項目為三項內容:垃圾桶的保潔工作、分類標識的維護工作和垃圾分類成效。考核以小區為單位,按照監督考核員每天2次巡檢標準進行檢查,小區內各垃圾收集點分值為1分/次/天。月末將考核結果換算成百分制。例如:時代花園小區共17處垃圾收集點,總分應為17處*2次*30天=1020分,假設考核實際結果為800分,則當月最終分值為800÷1020*100=78.4分。每日考核結果由第三方監督考核公司負責告知。補助資金的發放分為三個梯度:80分以上,全額發放;70~80分,發放70%;60~70分,發放50%;考核分值低于60分的小區不予發放當月補助資金并由區綜合行政執法局監察大隊進行警告并處罰。
如今,在麗澤花園小區內,居民的垃圾分類參與率已達95%以上,垃圾分類已成為一種常態。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