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城市的文明體現在哪里?是紅燈停綠燈行的文明出行方式,是隨處可見完善的體育設施,是干凈、舒適的生活環境……面對每天不斷產生的垃圾,如何處理使得垃圾對環境的危害降到最低,從而打造一個干凈、舒適的生活環境,是有關部門一直都在探索的問題。
2017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類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生活垃圾分類模式。也就是在那一年,婺城區開展了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工作。
如今,生活垃圾分類的實際情況怎么樣呢?記者對婺城區的幾個小區進行了走訪調查。
既當垃圾分揀員又當宣傳員
每天早上7點不到,邢志芬就開工了。邢志芬是城北街道鄭崗山社區德尚華庭小區的一位垃圾分揀員,她的工作就是對小區內每只垃圾桶進行檢查,對桶內的垃圾進行分類。
這項工作沒有技術要求,看似簡單,但操作起來并不容易。“我每天從早上7點上班,一直到下午6點才能下班,上班期間就一直在小區里轉,巡查每只垃圾桶,看到沒有分類好的垃圾就重新進行分揀。”邢志芬說道。
在德尚華庭小區內,總共有22幢居民樓,每個居民樓前都擺放著兩只垃圾桶,一只綠色一只灰色,綠色的是用來裝廚余垃圾,灰色的是用來裝其他垃圾。今年1月份,德尚華庭被納入省高標準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小區,為了做好這項工作,德尚華庭小區的物業公司沒少花心思,投放宣傳標語、拉橫幅、成立學習雷鋒小組……以多種形式來提高小區居民對生活垃圾分類的意識。
“這項工作開展起來其實并不容易,在中國人的觀念里,垃圾不分類的意識早已根深蒂固,所以剛開始開展的時候有很多居民表示很不理解、不支持。”德尚華庭的物業經理說。如今半年過去了,經過前期的宣傳,狀況雖說已經有了好轉,但還是不盡如人意。
這個時候,專職的垃圾分揀員就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跟隨著邢志芬,記者在德尚華庭小區里轉了一圈。大熱天,邢志芬得仔細地把每只垃圾桶都打開來翻看一遍,“諾,這是其他垃圾,他們也扔到了廚余垃圾桶里來了。”說話間,她已經用夾子從廚余垃圾桶里撿出一只塑料袋投放到其他垃圾桶里。有時候巡查分揀之后剛走,就又有居民拿著垃圾過來扔了,所以,對于邢志芬來說,垃圾分揀工作就是一個不斷循環的過程。
采訪中,記者注意到,基本上小區所有的垃圾桶都標明了垃圾分類,但仍有業主不會主動對垃圾進行分類。記者隨意翻看了幾只垃圾桶,發現有的垃圾桶里,廢紙盒、玻璃瓶和廚余垃圾等堆放在一起,有的垃圾桶里還放著廢電池等有害垃圾。
記者在小區隨機詢問了幾位業主,談到如何將垃圾分類時,大多業主表示“哪個垃圾桶離自己近就會把垃圾扔進哪個”。業主隨意將垃圾一扔了事,那么要對其進行分類運輸和處理,就成了一個難題。
因此,邢志芬既當垃圾分揀員,又當宣傳員。當有人提著垃圾袋走過來,邢志芬就會提醒“廚余垃圾放綠桶”,如果看到廚余垃圾袋內混著其他垃圾,他還會提醒不能混放。“你好,你手里拿的是其他垃圾,就投放到其他垃圾的桶里。”“你好,請你把垃圾投放到相應的垃圾桶里,不要丟在垃圾桶旁。”……這樣的勸導,邢志芬每天都要說上很多遍,但有時候還是會遭白眼與謾罵,“有時候勸了也沒用,業主在家里就不進行垃圾分類,從樓道里拎出來的垃圾袋里面什么都有,我總不能要求人家現場把垃圾分類吧。”后來,邢志芬就干脆省點“吐沫”,還是自己動手分起來。
老舊小區垃圾桶成擺設
其實,相比有物業的小區,老舊小區的生活垃圾分類問題才真正是一個大難題。“別說生活垃圾分類,連把垃圾投放到垃圾桶都難!”這句話,出自不同社區的工作人員之口。其實,這話一點也不夸張。
城東街道八詠樓社區轄區范圍內大多都是老舊小區,很多小區內并沒有物業公司進行管理,因此,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僅靠社區工作人員進行宣傳、推進,如此一來,這項工作進展得并不順利。
“今年上半年,我們社區轄區范圍內就完成了7座垃圾房的改造。”一位社區工作人員說,“但事實上,垃圾房起到的垃圾分類作用并不大。明明垃圾桶擺放在那里,有些居民還是把垃圾扔在外面,甚至有些居民為了圖方便,直接把垃圾從樓上往下扔。垃圾入桶都困難,更別說垃圾分類了。”近年來,為了能夠有效地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社區工作人員沒少作居民的思想工作,但效果卻并不理想。
跟隨社區工作人員,記者轉了一圈確實發現有不少問題。在石榴巷58號的垃圾房記者看到,一堆建筑垃圾顯眼地堆放在垃圾桶旁。原本垃圾房里應該擺放四只垃圾桶,而現在只擺放了三只。湊近去一看,垃圾桶里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都混在一起。
白云巷32號的垃圾亂扔問題一直困擾著社區工作人員。在這里,記者看到,垃圾房里的垃圾桶已經全部到位,但在離垃圾房不到5米的距離,就有隨處亂扔的垃圾。距離垃圾房10米處有一棵大樹,大樹上掛滿了白色垃圾。“我們社區工作人員要經常對這棵樹上的垃圾進行清理,不然這棵樹早就掛滿了垃圾。”
垃圾不入桶,讓社區工作人員苦不堪言,“現在正值文明城市創建的關鍵期,我們經常要對轄區內的垃圾房進行清掃,有時候剛把這里掃干凈,那邊就又有垃圾亂扔。”但社區工作人員也坦言,其實,生活垃圾分類做不好也不能全怪居民,有分類意識的居民在家可能會把垃圾分好扔進垃圾桶,但環衛處過來倒垃圾的時候又一股腦地把垃圾全部都倒在一起。你說,居民對垃圾進行分類有什么意義呢?
相比八詠樓社區,同樣是老舊居多的紅湖路社區的垃圾亂扔現象就少很多。為了能夠順利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婺城區城管辦為紅湖路專門配備了垃圾分揀員,這些垃圾分揀員每天都會對轄區的試點街巷——常樂巷上的垃圾桶進行巡查,發現桶內沒有分類的垃圾會重新進行分類,并會對居民進行垃圾分類知識的宣傳。
但盡管如此,也遇到不少問題。社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我們轄區的垃圾清運工不是把垃圾倒在清運車上,而是進行以桶換桶,“每次我們的保潔員都會把垃圾桶都清洗干凈,但以桶換桶之后就找不到我們自己轄區的桶了,保潔員表示很寒心。”
社區垃圾分類是“老大難”問題
記者從相關部門了解到,自2017年以來,婺城區共創建17個高標準省(市)級垃圾分類示范小區,這些示范小區均配備了垃圾分類設備,并初步建成了“互聯網溯源垃圾分類系統”,以“互聯網+垃圾分類”的形式推進垃圾分類工作。但盡管如此,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依舊困難重重。對于生活垃圾分類,業主們有話說——
“大家都著急上班呢”
一位年輕業主告訴記者,平時早晨上班時間很緊張,手里拎著垃圾袋走出電梯,肯定是找最近的垃圾桶投放,根本沒空細分哪個是廚余垃圾,哪個是一般垃圾。而且由于自己幾乎不在家做飯,偶爾買些水果,因此也覺得沒必要分類投放。
“反正我沒見過幾個人拎著不同的垃圾袋分別投放到不同的垃圾桶里,隨便往垃圾桶一扔,大家都著急上班呢。”這位業主說。
一位垃圾分揀員向記者坦言,小區里的上班族的確是垃圾分類工作中的困難戶。“他們生活忙碌,有些人每天早上五六點就出門,很晚才回家,他們哪來精力做垃圾分類呀。”他說。
細分垃圾太麻煩
采訪中,又多位業主向記者表示“太麻煩”是業主們不愿意進行垃圾分類的另一個理由。
“我們家其實也在做垃圾分類。”家住城西街道中山路社區時代花園的方阿姨對記者說,“但分得沒那么細,就是廚房里產生的垃圾扔到廚房的垃圾桶里,其他垃圾就扔客廳的垃圾桶里。”
但有時方阿姨在客廳吃水果,就懶得再把果皮放到廚房的垃圾桶,而是隨手放到客廳的垃圾桶里。“可能我那會正在看電視,哪有這工夫把每個垃圾進行分類,太麻煩了。”
缺乏有效獎勵機制
如果不做垃圾分類,又會怎樣呢?記者從婺城區城管辦了解到,為了有效地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已經制定了相關的處罰條例,條例中規定,單位和個人未分類投放生活垃圾的,由市容環境衛生行政主管部門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對個人處200元以下罰款,對單位處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罰款。
條例的出臺,在一定程度上給未分類投放生活垃圾的單位和個人有了一定的震懾作用。但很多業主也表示,希望能夠建立相應的獎勵機制,畢竟現在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還處在“摸著石頭過河”階段,獎勵機制的建立,必定會有更多的市民參與進來。
記者手記: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垃圾是放錯了位置的資源,可以把優化了的垃圾變為寶貴的資源。使垃圾資源化,既是科學,也是藝術。”垃圾分類工作是開啟這門藝術的第一步。當前,婺城的垃圾分類工作尚處于探索階段,最重要的還是市民能夠提高垃圾分類的意識,從自己做起,從源頭上遏制,把垃圾放在正確的位置,共同打造一個舒適、整潔的生活環境。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