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這句話用來形容今年55歲的范柏松,再適合不過。
范柏松是長山鄉扎坑村的聯村干部,也是一名軍人。1982年,范柏松響應國家號召應征入伍,在部隊,范柏松干過汽車修理、燒過鍋爐,還當過后勤、水電工,最意外的,竟然還養過豬。但不管在什么崗位,他都能很快適應。“在部隊,我們就像救火隊,哪里需要,我們就去哪里。”范柏松說,自己的父親是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兵,受父親的影響,他從小就夢想著當軍人,立志為黨為國家奉獻一生。可誰也沒想到,這個“夢想”因為一次意外改變了。1989年,在參與抗洪救災的過程中,上樹修理電線的范柏松不幸從十幾米高的樹枝上摔下來,當場昏迷,雖然經醫院搶救撿回了一條命,但卻落下了后遺癥,“當時頭部和背部都受了傷,幾乎不能彎曲,后來做了大半年的康復訓練才可以動。不過,醫生說,我以后都不能干重體力活了。”
1993年,范柏松轉業到金華縣物資局工作8年,后來物資局改制,下崗后他又和朋友合作做過生意,直到2014年,經組織安置來到長山鄉成為了一名聯村干部。51歲的中年人,要從“零”開始,干好基層工作不是一件易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面對新的崗位新的挑戰,范柏松始終牢記頑強拼搏、永不言棄的軍人品質,憑著嚴謹細致、踏實肯干的工作作風,甘當學生,虛心請教,跟著老干部學習怎么和村民打交道,怎么和村民傳達政策,每天堅持到村里走一走,和村民們打打照面……時間長了,村民們漸漸認可了這位聯村干部。
“我之前聯系的是安腳村,后來鄉里領導照顧我,讓我聯系扎坑村。”范柏松介紹,扎坑村有人口189人,2002年下山脫貧移到了長山三村,這里離集鎮近,基礎設施也比較新,但不少山民仍保持著山上的生活習慣,喜歡在家門口堆些柴火、種點菜,亂搭亂建情況時有發生。
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以來,為了改掉村民的這些陋習,范柏松和村兩委們沒少花心思。在拆除亂搭亂建過程中,范柏松堅持一碗水端平,要求村里的黨員干部和他們的親戚朋友帶頭先拆,讓老百姓心服口服,最終順利完成拆除工作;在環境整治過程中,范柏松又和村兩委干部拿起掃把和工具,清理衛生死角、房前屋后,將“六亂”整治落實到位。
在范柏松眼里,農村工作就是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還要有一顆為老百姓辦好事的真心。“我們村的村兩委干部都特別團結,做什么事都是一條心,工作起來也賣勁,現在,我們村的新農村建設也越來越好了。”范柏松笑道,今后,他也會繼續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為老百姓服務不停歇。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