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產業主要包括場館經營、體育中介、培訓服務、競賽、體育用品制造和銷售等。國內外發展歷史已證明,發展體育產業有利于擴大內需、增加就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增強國民體質,增強凝聚力和文化競爭力。當前,婺城區正處于經濟發展“四期疊加”的重要時期,如何突出重圍,打造婺城經濟增長新亮點,體育產業作為具有強大發展潛力的產業,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一、全區發展體育產業前景廣闊
(一)國家產業發展政策支持。2014年,國務院頒發了《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46號,以下簡稱《意見》),把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其總體目標是力爭到2025年,人均體育健身場地2平方米,全國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5萬億元,基本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門類齊全的體育產業體系,成為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
(二)我區體育產業基礎較好。婺城區體育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全民健身活動蓬勃開展,體育產業發展喜人,尤其在“體育+旅游”方面,通過賽事活動進一步推動鄉村經濟振興。目前,全區體育產業企業有199家,同時注重發揮山區鄉鎮優勢,因地制宜,積極打造山區體育產業,如莘畈鄉“體育+旅游”進行整鄉推進,打造戶外運動和民俗體育休閑旅游服務項目;瑯琊鎮上盛村以“體育+民宿”進行整體規劃設計,打造一流的水上運動項目——中國山水四項等。
(三)群眾體育氛圍濃厚。目前,全區共有各種體育運動協會15個,會員一萬多人,晨晚練點389個,注冊社會指導員1600多名,在冊登記的體育社團有110個。廣場舞、太極拳風靡全區城鄉,整體的運動健身氛圍濃厚,極大地推動和促進了體育產業的消費發展。
二、全區體育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原因
(一)體育健身場地建設不足。全區人均體育健身場地面積僅1.67平方米,且主要集中在學校和機關企事業單位,對外開放程度也較低,與此同時,全區體育系統“高、大、上”的場館卻難接地氣,不能發揮其應有作用。如市體育中心主體育場2.6萬多個座位,自建成以來,群眾性活動不多,不能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
(二)體育鍛煉人群參差不齊。目前,我區參加體育鍛煉的人群主要集中在老年人和少數體育愛好者,中青年及少年兒童比例極少。監測顯示,全區青少年身體機能和素質出現負增長。學生肥胖率達12.94%,視力低下者占48.34%;成年人身體機能綜合指數下降,成年男性超重率為33.7%。
(三)體育產業門類不全。2017年,我區的體育彩票銷售總量為1.3億元,人均購買體育彩票32元,與全國人均150元相比,差距懸殊。另外在健身休閑、場館經營、體育用品銷售等方面有所涉及,而競賽表演、培訓服務、體育用品制造等高回報門類不多。
三、加快全區體育產業發展的幾點建議
(一)增進共識,搭建合作共贏平臺。要充分認識發展體育產業的重要性,早日將體育產業納入我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和政府重要議事日程。加強對體育產業發展的政策引導,盡快制定相關政策文件,創造有利的政策環境。建立區政府牽頭,區發改、財政、規劃、國土、體育等多部門合作的體育產業發展工作協調機制。同時將體育產業發展納入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將體育主管部門納入區規劃委員會,并成立婺城區體育產業聯合會,為體育產業企業搭建“自主經營,合作發展”的共贏平臺,整合產業資源,為會員單位提高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服務。
(二)優化環境,加快體育產業提升。積極培育健身娛樂和競賽表演市場,加強與國內外體育組織等專業機構合作,積極引進和組織各類精品賽事,不斷形成各具特色的消費群體和競賽表演市場。設立體育發展專項資金,對符合條件的體育企業、社會組織給予項目補助、貸款貼息和獎勵;對征收的體育活動有關稅費,按一定比例返還用于體育產業發展。放開市場要素配給,鼓勵社會各界投資社區體育服務和體育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引導鼓勵場館運營管理實體,通過品牌輸出、管理輸出、資本輸出或者公私合營等形式,實現規模化、專業化運營,將賽事功能需要與賽后綜合利用有機結合,實現最佳運營效益。
(三)營造氛圍,激活群眾參與熱情。一方面,各級各類媒體要積極宣傳,推廣體育文化,進一步引導群眾積極參加體育活動、逐步培育體育消費觀念。通過定期舉行區運動會、全區機關職工運動會、全區老年運動會和全民健身節,提高體育活動的吸引力和群眾參與熱情。另一方面,要建設好群眾健身場地設施,逐步建設完善城市社區“15分鐘健身圈”,新建社區的體育設施覆蓋率爭取達到100%。老城區與已建成居住區無群眾健身設施的,要通過改造等多種方式予以完善。此外,各級各類公共體育設施要向社會免費或低收費開放,并將開放情況定期向社會公開,并可開通醫保卡個人賬戶用于體育健身場所消費。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