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制造已經成為今后工業發展的趨勢,對一個地區的工業產業發展既是實現彎道超車的機遇,也是不進則退的挑戰。白龍橋鎮共有工業企業471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8家;2017年實現工業產值171.1億元,規上工業產值74.2億元。2017年,白龍橋鎮共計實施機器換人技改項目12個,計劃總投資34億元,可以說,企業已經主動對智能制造趨勢進行把握,并加大了投入。本文將結合白龍橋鎮實際,就智能制造現狀問題和下一步工作建議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智能制造現狀和存在問題
(一)智能制造理念認同度還不高。目前智能制造概念在我鎮企業中的普及程度還不夠。一方面,我鎮工業企業絕大部分處于產業鏈的中下流,為上游企業做配套的較多,產品主要為一些零部件,基本上仍處于工業生產電氣化階段,大部分企業尚未對趨勢進行有效把握,有的企業由于規模和產品原因也沒有主動去適應這一新動向。另一方面,即便是對智能制造趨勢有所把握的企業,也僅僅將重點放于生產環節如何提高車間生產效率,將智能制造理解為應對用工荒和招工難的一個舉措,缺乏全領域的理解和把握,對產品物聯網技術的重視程度不夠。
(二)智能制造全領域發展不均衡。從目前的企業技改項目來看,還沒有智能制造系統項目申報,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從政策導向看,也有當前政府技改扶持政策之中,沒有將智能制造系統改造方案作為整體項目給予補助的因素。同時,要達到德國工業4.0所描述的智能制造標準,在整體改造方案之中,必須涵蓋智慧工廠、物聯網系統、云端大數據、分析及工業設計等相關環節,無疑要求企業投入巨大的技改及數據運維資金,這讓大部分為實現上市融資的企業望而卻步。
(三)智能制造發展外部環境有待改善。當前我區扶工政策更多地側重于生產線的改進及裝備的更新換代,還沒有政策將企業系統智能化升級作為技改項目進行補助。相關技術人才和機構也依舊匱乏,從我鎮企業研發中心看,雖然有國字頭和省字頭的研發中心,但核心技術人才側重于單一產品的研發,有的能夠實現產品智能化,但總體來看對智能制造系統集成力量較為薄弱。很多企業雖成立了信息化部門,但人才招引難度較大,本地院校在這一方面服務企業的能力也相對薄弱。
二、下一步工作的幾點思考
(一)要讓企業家加快樹立起智能制造的發展理念。企業智能制造是今后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的現實渠道。一方面,以往根據傳統銷售網絡收集市場信息,再由工廠開發一款產品投放市場讓消費群體接受的模式,已經難以為繼。要開拓今后的市場,提高產品的市場占有份額,必定要有大數據進行支撐,了解客戶的實際需求,提供個性化的產品服務體驗。另一方面,任何一個系統要實現高效運作,必定要有效縮減中間環節和反應時間,智能制造要通過物聯網及大數據分析將市場、生產及設計各環節進行串聯互通,實現生產全過程的信息無障礙,提高勞動生產效率。為此要讓企業主從不進則退的角度去把握智能制造發展趨勢,并根據自身實際在現有或投資的領域對智能制造積極進行投入和探索。
(二)要從中國制造2025發展戰略的高度把握趨勢。“中國制造2025”是我國政府立足于國際產業變革大勢,作出的全面提升中國制造業發展質量和水平的重大戰略部署,是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因此,在工作中要緊緊圍繞整體來提升現有制造業水平,準確的運用發展智能制造。通過分門類科學制定智能制造標準,針對不同類型工業制造,有區別地提出智能制造標準。同時要采取產業龍頭產品牽引的方式,積極推進中心節點的云平臺建設,實現全網絡的數據資源共享,提升全過程智能化水平。可以根據產業發展實際,分析企業和產品的地域內關聯性程度,列出重點企業和產品目錄,集中資源力量一段時間內扶持某個企業或某個產品建立大數據處理平臺,完成全產業的智能制造升級。
(三)要把握有利時機創造出更加良好的發展環境。智能制造發展趨勢中工業后發地區反而往往蘊藏著巨大的優勢,只要在某一個領域抓住了機遇,就可以實現一段時間的領跑。為此,要積極借鑒企業先進地區的好經驗、好做法,將智能制造系統方案作為整體項目接受申報、進行補助。同時,信息化的普及也意味著扁平化的到來,在傳統分類中不起眼的角落,往往蘊藏著“獨角獸”企業誕生的機遇,所以要不斷完善優化政策柔性水平,對產業獨特、發展理念先進的企業進行跟蹤關注扶持,利用創業基金和風投資金給與幫助。要高度重視系統集成核心人才和團隊的招引,探索建立與目前已有業內領先機構與地方的合作模式,為企業智能制造升級提供保障。同時,加強智能制造應用型人才的培育,加強校地、校企的對接,更好地服務于本地經濟發展。除此之外,要加快理清智能制造系統中關鍵生產性服務行業名錄,將大數據云服務、物聯網應用技術等作為關鍵領域,明確行政管理體系中的職責關系,整合優化行政服務,出臺相應的政策,利用現有的信息產業園等資源,加快其在本地落戶發展。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