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磚小瓦馬頭墻,回廊掛落花格窗。走在婺城區塔石鄉300米長的老街上,房前屋檐下掛著一個個紅燈籠,延綿起來甚是好看。但這并不是每家每戶都有,紅燈籠的作用除了裝飾點綴,更是門前包干合格戶的標志。面對“常整治、常反彈”的怪圈,類似“掛紅燈籠”這樣的土辦法是婺城區在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長效管理中用起的小妙招。
“一盞紅燈”點亮一條老街管理
老街是塔石鄉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的核心區域,對商鋪貨品擺放、人車分流、青磚路面維護等多方面都有既定的標準和嚴格的要求。面對大量的人流量和農戶多年的生活習慣,該如何做好老街的人車分流、提升農戶文明衛生習慣呢?既要長效保護街景風貌,又得讓山區群眾易于接受,塔石鄉的工作人員可是動了一番腦筋。
“從今年上半年開始,我們就在不斷摸索合適的方法,用掛紅燈籠的方式主要是為了讓農戶養成良好的習慣。”塔石鄉婦聯主席朱麗霞說,如今這“紅燈籠”不僅點綴了街景,更是多了一分象征意義。根據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老街管理規范,由村干部和鄉機關組成專項檢查隊,每月對環境衛生、垃圾分類、誠信經營等方面進行綜合檢查評價,并將結果公示。達標戶“掛燈”公示,不達標的戶“撤燈”整改。
在看似簡單的“掛與不掛”之中,老街的管理慢慢趨向自覺化。一商鋪店家說:“這紅燈籠精致又好看,掛在門前更是一種光榮。之前我還不以為然,沒按要求做好,那會兒附近幾戶就我沒有燈籠,蠻沒面子的。”
正是這樣簡單明了的“土辦法”,在規范約束老街商鋪、農戶的各項日常行為管理中起到了積極作用,讓管理從村干部被動“圍追堵截”轉變為農戶主動“自我調節”。今年上半年塔石鄉老街環境衛生評級為優秀,集鎮涉及農戶“門前三包”合格率達98%以上。
“一條紅繩”理順一片網格自治
“紅燈籠”掛出了商業老街的自覺化管理,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的“紅繩”則理順了一片網格化自治。“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網格化管理側重點是農戶的動態管理,涉及的人員往往較多且區域交錯復雜。”箬陽鄉的一名黨員告訴記者,結合黨員“聯鄰幫戶”,也將“土辦法”運用到了農戶管理的實際中。
據了解,箬陽鄉根據黨員數量把集鎮劃分為50個紅色網格,每名黨員在鄉干部的業務指導下,對對應網格內的農戶日常管理進行包干。每月村委會對網格內黨員聯系的成效和農戶“門前三包”進行判定,合格的“掛繩”鼓勵,“不合格”的即時整改,且須經指導員復核和村民小組同意后,該名黨員和聯系戶才能同時予以重新“掛繩”。
“人家有,我這里沒,是很不好意思的。”一名黨員如是說,經過一個月的努力,本月他所屬的網格里所有農戶都掛上了“紅繩”,很有成就感。
一條“紅繩子”彰先進、促文明,在日常的對接聯絡中,黨員和農戶成為了有機共同體,激發了黨員和村民的爭創進位意識。今年上半年,全鄉已累計走訪聯系農戶上萬次,開展各類環境整治義務勞動2000多次,環境長效管理實現了大提升。
“一個紅袖”帶動一片產業發展
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后的優美環境為鄉村發展帶來了客流與商機,最近來莘畈鄉游玩的人絡繹不絕。麻糍、茶葉、果蔬等農副產品的需求量隨旅游業的發展逐漸增大,各色家庭農場也開始嶄露頭角。針對發展中面臨的有序經營、品質提升、抱團發展等現實問題,莘畈鄉推行了“紅袖章”產業自治,把“人氣”實實在在變成了“紅利”。
要帶動山區農業產業的發展,必須要有一個產業“帶頭人”,莘畈鄉通過摸底排查,推動成立了相應的產業聯盟,并推選出各自的“帶頭人”,佩戴上“大紅袖章”。戴著紅袖章的“帶頭人”及時向領域內經營戶傳達最新政策和信息,接受產業咨詢,給予一定技術幫助,無法解疑的做好記錄及時上報。
祝村黨支部書記吳承榮就是這樣一位“帶頭人”。在今年4月舉辦的浙江省毅行金華站活動中,來自全省各地的2000多名毅行愛好者來到了承辦地莘畈鄉。吳承榮抓住了這一商機,在毅行途經的休息補給站提供了該村頗有名氣的特產千層糕。這些統一了生產標準、價格和包裝的農村“土味”廣受好評,并且帶動了可觀的線上銷售。
此外,“帶頭人”還對經營戶亂擺亂放、占道經營、食品衛生等問題開展日常的走訪巡查,向合規經營戶發放“小紅袖章”。通過“戴章上崗”聯盟自治的方式,今年上半年全鄉各類農產品銷售達到2000多萬元,同比增長60%,產業發展成效顯著。
群眾喜聞樂見的“土辦法”具有鄉風特色和可操作性,有力鞏固了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成果。在婺城區,還有沙畈鄉推行“小紅黃旗”管理農戶“門前五包”,紅旗正向激勵,黃旗反向督促;安地鎮推行“紅色竹筒”議事,由黨員、村民代表用竹簽投入竹筒進行議事表決等一些土辦法在踐行中,對實際工作的推進起到了較好效果。
(轉自《金華日報》2018年8月27日A05版)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