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垃圾分類工作正在婺城區如火如荼地進行著,不管城市還是農村,為將垃圾分類落實到位,大家千方百計,各顯神通。而在白龍橋,一個個“接地氣”的垃圾分類方法受到了不少百姓的認可。
“自從給我家發了這四只小桶,垃圾分類更便捷了,分類效果更好了!為‘小桶倒大桶’源頭細分模式點贊!”談起垃圾分類,家住董村的李阿姨如是說。讓李阿姨津津樂道的,正是白龍橋鎮立足農村實際情況,在近日推出的垃圾分類新方法,其目的是引導居民從源頭對農村垃圾進行分類。
記者了解到,“小桶倒大桶”源頭細分模式由四個小桶和兩個大桶組成。前期,由全鎮各村黨員給自己聯系的農戶發放四個小垃圾桶,兩個放在客廳,兩個放在廚房,分別放置“會爛”和“不會爛”的小垃圾,桶身采用了不同的顏色,便于農戶識別。農戶領到垃圾桶后,可以將“不會爛”的食品包裝袋等和“會爛”的餐廚垃圾分開,真正做到了源頭細分。而在每戶居民的家門口,還擺放著兩個較大的垃圾桶,和家中的小桶一樣,分為“會爛”和“不會爛”兩類。村民們可以把家中小桶的垃圾直接倒入不同的大垃圾桶,再由清運員統一進行處理,“會爛”的垃圾被運至垃圾堆肥房用于堆肥還田;在“不會爛”的垃圾中,清運員會將“可賣錢”的垃圾進行分揀回收,“不能賣錢”的垃圾再集中外運,當屬最“接地氣”的方法。
不過,要想解決垃圾分類的難題,光有垃圾桶還是遠遠不夠的,同時要依靠黨建來強化居民們的垃圾分類意識。
為了在垃圾分類工作中切實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白龍橋鎮采取了“黨建+垃圾分類”制度,讓村里的每個黨員帶頭做好垃圾分類的同時,每周不定期檢查自己所聯系的農戶家中垃圾分類情況(根據村中的黨員數量,一般一個黨員聯系8~10戶不等的農戶),并對聯系戶宣傳垃圾分類的有關知識。聯村干部和村中黨員還利用“紅動婺城APP”進行聯村入戶,掃一掃居民家門口貼的二維碼,黨員即可對其垃圾分類的情況進行打分。白龍橋鎮黨委根據整個村的考核結果發放“紅黃旗”,對于垃圾分類“明星村”發放紅旗,對于垃圾分類“促進村”發放黃旗,以此來增強大家的榮譽感,提高積極性。
此外,白龍橋鎮還設置了“垃圾分類比學趕超”微信群,各村黨員、相關“督察員”在檢查完垃圾分類情況后,會拿出手機對垃圾分類、環境衛生等情況進行拍照,上傳到鎮“垃圾分類比學趕超”微信群里進行信息反饋,讓大家了解各村的垃圾分類情況,同時也便于鎮里統一傳達任務,真正做到打通垃圾分類反饋渠道“最后一公里”。
從以前幾戶居民共用一個大垃圾桶,到現在每家每戶幾個分類垃圾桶;從以前焚燒垃圾,到現在家家戶戶垃圾分類……經過一系列“接地氣”的做法,垃圾分類工作已經深入到白龍橋的每戶家庭之中。接下來,白龍橋鎮將繼續秉持群眾路線,立足農村實際,做好垃圾分類的落實,為建設美麗家園,建設“兩富”“兩美”的幸福白龍橋而努力。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