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的空氣、干凈的街道、潔凈的農家小院……如今,走進婺城區塔石鄉,美麗鄉村圖景在眼前一幀幀浮現。時間用一支斑斕彩筆,在空間畫板上暈染出婺城區美麗鄉村新容顏。
在婺城區各個鄉鎮,映入眼簾的是干凈的硬化路面、整齊的連排小樓、整潔的生活環境……這些與美好和現代有關的詞語,早已不再是城市的專屬,如今的農村已是一派村美民富的和樂場景。
全域編制美麗“藍圖”
如今的箬陽,不僅生態環境得到改善,還提升了人氣,每逢周末都有不少自駕前來的游客。“以前農村人都往城里搬,現在門前屋后都是風景,城里人要花錢到鄉下來看風景。”村民驕傲地說。
據介紹,婺城區箬陽鄉在規劃設計中,順應地形地貌、尊重小鎮現有格局,融入山、水、林田、箬、竹、茶等自然、生態要素,按照“整潔、有序、宜人、優美”的整治理念,努力將箬陽打造成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生態、休閑、宜居小鎮。
“打造有記憶的街區,有故事的小鎮。”婺城區沙畈堅持因地制宜、以人為本,最終確定“一帶、三線、多點”的規劃整治方案,對周村村歷史悠久的宗祠修繕一新,建成了集文化禮堂、社區服務中心、居家養老中心于一體的綜合性服務場所;莘畈鄉則在規劃設計上確定只要“接地氣”的鄉土文化,努力將面積只有0.29平方公里的小城鎮做美、做精,精心制定整治項目使街頭巷角皆小品;塔石在規劃中以新建主入口和修復桃源老街為特色街軸、整治楓溪主路和生態厚大溪河道為通道軸、構建上塔石休閑民居集聚區、廊橋風情公共廣場體驗區、下塔石文體公共服務區的整體規劃格局。
除此之外,婺城區各個山區鄉鎮還堅持“不搞大改大建”,盡可能保持小城鎮原有風貌,利用現有材料及廢舊材料打造獨具山區特色的小城鎮。
莘畈在背街小巷的整治當中,遵循“因地制宜”和“變廢為寶”的思路,充分利用房屋拆除的舊磚瓦、舊木材、舊農具等“邊角料”,通過街角小品的精心設計讓集鎮煥然一新;塔石保留“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山村狀態,整治“只做大自然的搬運工”,把“工匠精神”運用到景觀改造中,以創新技法使用傳統片巖、青磚、自然石等材料進行裝飾,既降低施工成本,又保持濃郁“土味”;箬陽在村口景觀設計中,推翻原本過于現代的設計方案,融入具有本地特色的“竹”元素,實現了就地取材、省工節本。
干群合力推進村莊環境整治
在長山一村,村兩委們頂著烈日,汗流浹背地搬運著村民房前屋后堆積的柴火;在長山三村,黨員干部們挽起袖子齊上陣,對花壇綠化帶里的衛生死角進行清理;在長山四村,通過幾天的走訪,鄉干部將全村的治危拆違點摸底排查,對治危拆違面積進行統計……
據了解,今年以來,長山鄉持續加大宣傳力度,發動廣大干部群眾深入開展環境衛生集中整治活動,經過一段時間的整治,原本集鎮超市、餐飲店占道經營、私搭雨棚的現象已經少了很多,但在一些隱蔽的角落,仍有一些廢棄花盆、舊桌椅、木板等堆積物。發現情況后,工作人員立刻上前進行搬移、清理,并對墻上的小廣告、牛皮癬進行清理,以身作則營造起濃濃的整治氛圍。
為深入推進環境綜合整治,長山鄉黨委政府倒排時間,明確時間節點,通過每月一檢查,每月一通報的方式,對各村的垃圾分類等工作進行評估,評出先進村和促進村,學習先進、督促后進。同時通過先進帶后進的方式,使得對少部分工作進展緩慢的村能理清頭緒,理出思路,為工作進度的加快打好基礎。其中,深入散養家禽家畜清除行動以長山四村為試點進行宣傳及專項整治行動,初見成效后,集鎮各村緊隨其后,開始整治,此后,整治行動延伸到其他村,并已見成效。
“環境整好了,受惠的最終是我們老百姓。”看到鄉干部們在烈日下忙碌,長山鄉的老百姓們也“坐”不住了,大家自發加入到整治隊伍當中,為村居環境衛生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在長山鄉,干部在行動,網格員在行動,黨員在行動,全鄉的人都在積極地投入到這項工作中。
農村垃圾革命讓家園“靚”了
在婺城區竹馬鄉汪山頭村,只見路面干凈整潔,看不到一點果皮紙屑,打開沿路設置的垃圾桶,可爛不可爛分類垃圾十分清楚。每戶居民的家門口都擺放著兩個較大的垃圾桶,分為“會爛”和“不會爛”兩類。村民們將垃圾分類倒入不同的大垃圾桶,再由保潔員統一進行處理,“會爛”的垃圾被運至垃圾堆肥房用于堆肥還田;“不會爛”的垃圾中可以將“可賣錢”的垃圾進行分揀回收。
“綠色的袋子是可降解的,灰色的是不可降解的。”每天早上8時前村民就會把分好類的垃圾放在家門口,并接受保潔員二次檢查,這是汪山頭村農戶每天的必修課。2014年婺城區開始實行農村垃圾分類,推進垃圾分類處理,提高垃圾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處理水平。作為垃圾分類試點鄉,竹馬鄉的村民早已將垃圾分類當作了習慣。
每天,保潔員都會仔細地把每只垃圾桶都打開來翻看一遍,“這是其他垃圾,他們也扔到了廚余垃圾桶里來了。”說話間,她便用夾子從廚余垃圾桶里撿出一只塑料袋投放到其他垃圾桶里。有時候巡查分揀之后剛走,就又有村民拿著垃圾過來扔了,所以,對于農村保潔員來說,垃圾分揀工作就是一個不斷循環的過程。
一名垃圾分揀員同時也是宣傳員。當有人提著垃圾袋走過來,他們負責提醒“廚余垃圾放綠桶”,如果看到廚余垃圾袋內混著其他垃圾,他還會提醒不能混放。“你好,你手里拿的是其他垃圾,就投放到其他垃圾的桶里。”“你好,請你把垃圾投放到相應的垃圾桶里,不要丟在垃圾桶旁。”……
四年來,婺城將開展農村垃圾分類作為一張藍圖繪到底。從區、到鄉、到村,統一思想認識,明確職責任務,層層抓推進。鄉村主職干部更是進村入戶,一以貫之抓落實。目前,婺城農村生活垃圾集中處理實現行政村全覆蓋,330多個村莊開展農村垃圾分類與資源化減量化無害化處理。
美麗鄉村留住“鄉愁”
一過仙源湖旅游度假區的牌樓,兩側優美的景觀就如畫卷般徐徐展開:一條筆直的柏油大道直通桂花之鄉——安地鎮,道路兩邊綠意盎然,各式景點星羅棋布,再加上明媚的春光,讓人流連忘返。而像金安大道這樣的美麗改變,這些年在婺城大地上可謂不勝枚舉。
環境面貌是城鄉的門面,為了改善城區與鄉鎮的“容顏”,婺城全區開展了“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等一系列重點工作。違法建筑是阻礙社會發展的“毒瘤”,為拆出空間,拆出公平,拆出和諧,婺城結合環境治理打好“組合拳”,切實給老百姓帶來了幸福感。
大型挖掘機不斷傳來轟鳴聲,工人們忙著手中的活計,沒過多久,農戶房前屋后的違法搭建便迅速被拆除……在婺城區乾西鄉各個村莊,黨員干部們紛紛發揮帶頭作用,紛紛帶頭將自家的老房子、多建的廚房、藍色的頂棚、增高的圍墻拆除。
“這些違建不但破壞了村莊格局,影響了整體美觀,而且一些違建就建在道路上,阻礙了消防車等大型救援工具的通行,埋下了安全隱患,此外,違建周邊往往垃圾較多,污水橫流,對附近環境造成污染。拆除違建可以改變村莊面貌,給村民創造良好的宜居環境。”相關工作人員細數了違建的危害。
連日來,房前屋后亂搭亂建拆除整治行動如火如荼開展。對于拆違整治工作,乾西鄉村民們都配合積極、踴躍參與,看著原先雜亂不堪的房前屋后和道路通道,經過統一整治后表示,拆除違法建筑和亂搭亂建不僅拆出了更多空間,更提高了環境質量和安全。如今,農村環境面貌正在美麗“蝶變”。村莊變得整潔了,村民們紛紛表示:“環境變好了,我們也開心。”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