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水潺潺,綠樹青蔥,光線從樹林中穿過,投下斑駁的影子。在塔石鄉梨樹源森林公園里,上千畝綠植在陽光里煥發出勃勃生機,盡情地舒展枝葉,講述著林間獨有的動人故事。
40年,讓荒坡變成森林公園
在這個綠色王國的一條小道上,有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衣著樸素,正步履蹣跚地行走著,像探望相識多年的老朋友一般,不時輕輕撫摸樹木枝干上的絲絲紋路。老人名叫吳法土,是塔石鄉銀嶺村人,如今已84歲高齡。同時,他也是一名有著60年黨齡的老黨員,曾擔任多年銀嶺村黨支部書記。從1977年開始,吳法土便積極響應政策,投身植樹造林工作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堅守著大山,用腳步丈量塔石山水。
轉眼四十年,荒山成了森林公園,而吳法土的滿頭黑發卻稀疏蒼白了。不過,如今雖然年事已高,只要有時間,他還是會到林間走走看看。對于他來說,這里就是第二個家,數不盡的林木都是他的子孫后代。
“以前,這一片都是荒坡,滿地雜草,得有大半個人的高度。”吳法土告訴記者。曾經的荒坡如今已是滿目綠植,絲毫沒有當年荒涼的痕跡。而看著眼前這一片青蔥,吳法土不禁陷入回憶之中。
5年,他帶著村人“組團”植樹
時光流轉,仿佛回到了40年前。“鏘鏘鏘,鏘鏘鏘……”凌晨5點,一切還沉浸在月色之中,一陣熱鬧的銅鑼聲劃破了銀嶺村的平靜。鑼聲落下,家家戶戶的窗口便透出一絲微亮來。很快,村莊熱鬧了起來。“老李啊,今天準備種多少棵樹?”“今天帶了兒子一起去,怎么也得翻個倍吧!”“工具都帶好準備出發嘍!”……簡單的早飯過后,村民們個個精神抖擻,你一言我一語地邊聊邊走到村口集合,然后一起出發——開荒植綠。
10月份的山區已經有些寒意,凌晨的露水在林間枝頭結出一層薄霜。寒風過處,鉆入衣襟,不禁讓人打了個寒顫。山路崎嶇蜿蜒,行走艱難。因為說是山路,其實很多地方都沒有路,或被雜草履蓋著,或滿是突出的石塊,甚至還有很多荊棘。可是,沒人在乎這些。6點左右,這支300余人的隊伍已浩浩蕩蕩開始步行進山。到達目的地后,天光已大亮,來不及休整,大家就四散到各自生產小組負責的區塊開始勞作。挖坑、栽樹、填埋、澆水……默契的配合加上熟練的動作,不一會兒,一排排棵樹苗就屹立在荒坡上,格外精神。
憶當年,吳法土坦言,銀嶺村的植樹造林之路,并非從一開始就順風順水。“種樹不像種糧,種糧食,種一季收一季,見效快;而種樹,不當吃不當用,沒有十年八載見不到收益。”這是當時很多村民的想法。見狀,吳法土沒有氣餒,而是挨家挨戶上門勸說,告訴大家國家的法規政策、植樹造林的長遠好處……就這樣,靠著他的不懈勸說,越來越多村民加入到種樹的行列。于是,吳法土每天領著七八個生產小組,帶足干糧裝備,天還沒亮就出發,步行兩三個小時到大山深處,把樹苗一棵棵地栽下,不到天黑絕不收工。這樣的團隊式勞作,他們一干就是5年。不論風吹日曬還是雨淋,都不曾阻止他們的步伐。草編的鞋子磨壞了一雙又一雙,終于,一片千余畝的林地拔地而起。
8年,“綠色銀行”鋪起致富路
8年以后,荒山已是滿目青蔥,村民們又迎來了一件大喜事——一條嶄新的公路通到了家門口。“本來,我們出山只能靠雙腿翻山越嶺。就因為修了這條公路,村民們和外面的交流多了,生活也就逐漸好了起來。”吳法土說。而這條公路的鋪設,正得益于全村人植樹造林建起的“綠色銀行”。原來,銀嶺村在塔石鄉西南部,位于海拔600余米的山區。曾經,村民想要將村中的土特產拿到山下售賣,只能沿著山路步行數小時出山。為了方便村民出行,當村里植樹造林產生效益后,村集體便利用售賣苗木的錢加上村民的眾籌,修建起了一條通往美好生活的“康莊大道”。有了這條公路,村民可以利用車輛將農作物運送到山下售賣,外面的物資也能快速輸入,大家的生活自然也就越過越好了。
50歲,與家人再鋪300余畝“綠”
1984年,知天命之年的吳法土卸下了村黨支部書記的職務,但他心中植樹的念想依然炙熱。他開始帶著全家人繼續植樹造林——因為在他的影響下,兩個兒子也毫不猶豫投身到了這項偉大的事業當中。“種樹的地方比較遠,以前交通也不方便,我們干脆就住到了山上。”吳法土說。為了植樹,他們在山上用石頭和帳篷搭起了簡易的住所,一住就是好幾年。在全家齊心協力的勞作下,又完成了300余畝的植綠工作。他們孜孜不倦的付出,得到了上級的肯定。期間,吳法土被授予“浙江省林業先進工作者”稱號;兒子吳永生,被中央團委授予“全國青少年綠化祖國突擊手”稱號。
幾十年的光陰歲月,曾經的荒山化作郁郁蔥蔥的樹林。銀嶺村也舊貌換新顏,村中整潔干凈,硬化的水泥路代替了原先的土路。當年一起植樹的村民或是兒孫滿堂,或是成家立業,逐漸擺脫貧困,過上了幸福生活。“當時種樹很苦,但看看今天,很值!”吳法土用充滿鄉音的普通話這樣說。如今已進入耄耋之年的他頭發花白,行動也略顯遲緩,可一聊到當年植樹的事情,原本混沌的雙眼會閃出一抹光亮,笑容綻放,恍惚又回到了年輕時候。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一個個“吳法土”、一代代山里人,用數十年歲月和風雨換來了梨樹源數千畝“綠”,給后人留下了最寶貴的財富。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