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態廊道妝點美麗婺城
30多名港澳臺學子走進巖頭,讓原先默默無聞的山村搖身一變成為“網紅”。這個國慶黃金周,前往該村市民游客紛至沓來,鄉村游格外火爆。
作為婺城生態廊道建設的一個節點,位于梅溪畔的巖頭村,是婺城著力打造的美麗鄉村精品村,近年來通過梅溪沿岸景觀打造、村內古建修繕、農房改造、婺文化營造等系列工作,村容面貌煥然一新,成為梅溪生態廊道沿線的一顆璀璨明珠。
如果說婺城版圖是一張大地上舒展的桑葉,則梅溪、白沙溪、厚大溪、莘畈溪是她清澈的葉脈。沿著這些“葉脈”,如今許多村莊都與巖頭村一樣,通過生態廊道建設,山水林田湖同步建設修復,正在讓水變得更清、景變得更美,煥發出別樣的風采。
近年來,婺城區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挖掘兩千年歷史文化名城底蘊,統籌1000余平方公里優質山水,以生態為基、產業為本、文化為魂,傾力做好“三生融合”這篇大文章,致力于打造一條集生態保護、休閑觀光、文化體驗、綠色產業于一體的“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體和生態經濟帶,著力打造浙中生態廊道的核心區,生態標桿區。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僅在今年,婺城區就科學謀劃了30個生態廊道建設項目,并根據每個具體項目的實際情況,制定作戰圖、列出項目清單,明確建設時間表,層層分解任務,逐一明確責任單位、責任人,確保項目早日落地、早出成效。
浙中生態廊道既是風景線,也是旅游線、富民線。在廊道建設中,婺城按照“全域景區化、景區生態化”發展理念,以A級景區標準培育旅游重點項目,重點包裝梅溪風景線、白沙溪風景線、雅畈城郊旅游休憩帶、莘畈、塔石區塊鄉村生態旅游和沙畈研學基地等五大重點區塊,推出精品線路,鄉村休閑游日趨紅火,帶動沿線美麗經濟和鄉村振興事業發展。
2
小城鎮鑲嵌美麗版圖
整潔的道路兩旁,時不時地可以發現雅致的小盆景、小景觀;這里的一花一草,都被打理得富有情調,就連農家園子里用來支插晾衣桿的底座也被設計成花叢一般;其他地方散落一地的木柴,在這里也被整齊地放置在一個特別設計的架子里。村旁的莘畈溪依然潺潺流淌,但有了綠道和街角小品,變得更令人賞心悅目……這些天,漫步在莘畈祝村的村頭巷尾,讓游人們明顯感覺到了山村的不一樣。
帶來的這般變化,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自打響全市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首仗以來,各鄉鎮(街道)排出時間表,掛出作戰圖,明確階段任務、重點工作和實施步驟,鉚足勁頭為生態廊道添磚加瓦。同時,各地進一步鞏固和提升鄉鎮環境衛生綜合整治成效,著力推動小城鎮在形象、產業、功能和氣質上實現全面提升,將小城鎮打造成為生態廊道上一顆顆靚麗的明珠。
如今在莘畈溪兩岸,一邊是自行車騎道,一邊是行人的游步道。一到晚上,當地的村民紛紛悠閑自在地在游步道上漫步,談笑風生。而雙休日里,在自行車騎道上騎行的則是來自城里的運動愛好者,他們一邊健身,一邊欣賞河兩岸撲面而來的鄉村風情,寄情山水,怡然自得。
“金華之心”婺城,城鎮面貌千姿百態,占盡山水形勝,飽含人文風雅。
經過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不少鄉鎮環境面貌錦上添花,不僅讓金華本地游客眼前一亮,更讓外地的游客流連忘返。在整治過程中注重特色,曬出創意。塔石、沙畈、莘畈、竹馬等鄉就地取材,充分利用舊磚瓦、舊木材、舊農具等邊角料,精心設計街角小品,打造獨具山區特色的生態景觀。箬陽鄉也在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中做出了“箬陽特色”。該鄉就把該項工作列為“一號民生工程”,將山、水、林、田、箬、竹、茶等自然生態要素融入整治規劃,突出特色文化,重點打造一個特色入村口,建設一條特色街巷,打造一個中心文化廣場和多個特色景觀節點。整治順利推進,不僅讓箬陽的生態環境得到改善,還提升了箬陽的人氣,每逢周末都有自駕前來的游客。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經過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一個個各具特色的小城鎮猶如百花競相綻放。一幅幅山水相融、產業興盛、美麗宜居的新時代畫卷,濃墨重彩,在婺城大地上鋪展開來。
3
三改一拆重塑美麗家園
華燈初上,城北街道后城里居民王女士來到一處休閑場地跳起了廣場舞,小小的空地上擠滿了人,伴隨音樂大家即興起舞。王女士感嘆:“政府部門拆除了違法建筑,才有了這處休閑健身的場所,每天可以到這里散散步、跳跳舞。”
后城里是個城中村,一直以來,亂搭亂建較多。借著“三改一拆”的東風,依法拆除了一批拆除違法建筑后,村莊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原本蜘蛛網般的電線電纜、通信電纜得到梳理,道路得到拓寬,社區環境實現大幅提升。
“三改一拆”是發展所需、民心所向。只有騰出更多的空間,節約集約用地,才能圓更多人的住房夢、創業夢、城市夢,而城鄉變得愈加整潔、宜居,也才能讓美麗家園的夢想照進現實。近年來,婺城區緊緊圍繞省、市“三改一拆”的部署要求,從惠民生、利百姓的角度出發,強勢推進城中村、老舊小區(背街小巷)、市政基礎設施改善提檔改造工作。如今,新華街、楊思嶺等社區在老舊小區(背街小巷)改善方面,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成為市區老舊小區(背街小巷)改造的樣本。
摒棄為拆而拆的孤立思維,婺城把“拆”轉為“利”,讓群眾真正從拆上得實惠。一方面把三改一拆整治同美麗鄉村建設、治危拆違等重點工作結合起來,通過拆違讓出道路空間,騰出發展空間;另一方面加大城區城中村違法建筑拆除力度,把拆違作為環境綜合治理的重要環節來抓。通過整治,道路變寬敞了、環境變整潔了,老百姓的生活更舒適了。
“拆”是為了更好地“用”,“破”是為了更好地“立”。借“三改一拆”之勢,整合推進退二進三、騰籠換鳥、重點行業整治等工作,加快舊廠區改造,通過異地搬遷、技術更新等,一大批低小散企業得以改造或淘汰,促進了產業轉型升級。同時對閑置老廠房進行重新改造利用,在保留工業遺址歷史氣息基礎上,植入現代科技時尚元素,建成各類創意產業園。“三改一拆”,讓婺城全域面貌煥然一新,向著美麗明天,翻開精彩一頁。
4
五水共治守護美麗山水
清晨,漫步在安地梅溪邊,薄霧蒙蒙,鳥鳴啾啾。河面上,幾只飛鳥低翔掠過;不遠處,三兩漁人垂釣;天邊,一輪紅日在藍天白云的襯托下正破霧而出。在岸邊,早起的村民已經忙碌開來……一派朝氣蓬勃。
黃昏,徜徉在白龍橋白沙溪畔,微風習習,垂柳拂堤。溪灘里,三兩小孩玩水嬉鬧;不遠處,一群野鴨上下翻騰;天邊,幾只白鷺正朝著夕陽展翅飛翔。在岸邊的游步道,居民們欣賞著如畫的美景……一片歡樂祥和。
隨著五水共治的不斷深入,這樣人水和諧的美麗場景,在婺城漸成常態。
今年以來,婺城按照“科學治水、依法治水、鐵腕治水、全民治水”的要求,加強對治水工作的組織領導,進一步健全長效機制,加強社會宣傳與引導,全面推進五水共治工作。同時多部門聯合,創新舉措,全力以赴,抓創建、提水質,全力以赴打好碧水提升戰,順利通過中央城市黑臭水體專項督查,并首次榮膺全省“五水共治”殊榮“大禹鼎”。同時,以中央兩部黑臭水體整治專項督查為契機,在洪源溪長湖入江口安裝超磁分離水體凈化設施,一月工程僅用一周完成,明顯改善洪源溪水體感官。
堅持水岸同治,持續改善水環境質量。以“兩創建”為抓手,全面推進防洪排澇保供抓節工作。編制《婺城區“污水零直排區”建設方案》,完成5個市控排污口整治;城鎮污水管網完成2.85公里;莘畈溪美麗河湖創建已完成2.5公里。
同時以湖長制創建為契機,進一步健全河長制工作。建立健全小微水體日常巡查制度,加強水體保潔和水生植物配備;完成河湖庫塘清淤308.8萬方。全區45條河流,60個鄉鎮(街道)交接斷面平均水質Ⅰ-Ⅲ類的斷面56個,占93.33%,Ⅳ類水質斷面4個,占6.67%,金華江沈村出境斷面穩定在Ⅲ類水質。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