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金秋十月,作為婺城區民辦教育的后起之秀,金華榮光國際學校初中部首批2個班級共68名學生已然進入正常的學習生活。校長徐錦生年逾花甲,守著三尺講臺走過了40個年頭。從民辦教師到公辦教師,從農村學校到市區學校,從普通學校到百年名校,從一線教師到學校校長,從智力教育的踐行者到非智力因素教育研究專家,從公辦學校到民辦學校,他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中教育事業的探索和變化。
改革之初,“雙基”教育夯實公民基本素養
他是農民的兒子,熬過了三年困難時期,1972年高中畢業后跟著村里的勞動力一道下地干活,上山修水庫。一年后,恰逢村小招收民辦教師,徐錦生應聘從教。
徐錦生一周上25節課,承擔小學語文、數學,初中數學、物理的教學工作。作為新中國文化浩劫中成長起來的一代人,他夜以繼日惡補文化知識,邊學邊教。他拿著微薄的薪水,肩負著沉重的學習和教學任務,每天還要早起幫著食堂師傅挑井水。他的堅持和努力曾讓很多人費解。但他相信,“一個尊重知識、尊重文化的時代終究會到來”。
終于,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大江南北,文化教育事業如春筍般從荒蕪已久的大地上復蘇。1980年9月,徐錦生和千千萬萬知識青年一樣,重新走進高考考場,“鯉魚躍龍門”考入了衢州師范學校。兩年后畢業,他成為一名公辦教師。“這段求學經歷,是我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徐錦生說。
改革之初,教育領域百廢待興,師資力量緊缺,各師范類院校大量擴招,甚至出現“春季班”這樣的地方政府與師范院校合作培養模式。為緩解師資緊缺壓力,節約教師教育財務支出,當時普遍采用“普師”培養方向,即培養一名教師可以任教全部課程的能力。同時,國民文化水平陷入低谷,“文盲”并不在少數。作為改革開放后基礎教育事業拓荒者群體中的一員,徐錦生積極踐行“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兩手抓”的教育指導意見,同時積極參加“掃盲隊”,為周邊百姓開夜學,教識字。
“那個時候,基本不存在城鄉、校際教育水平差距。”徐錦生回憶。為保證改革開放后新生代教師隊伍能夠順利執教,從地區、縣到學校,教育部門分層安排了教研隊伍,地區教研員負責把握《教學大綱》,縣級教研員每人一冊負責研究教材教案,每個學校安排學科骨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們圍繞教材頻繁開展教案及授課培訓是一種常態。
新世紀探路,“三維”體系引領公民“三觀”教育
物質基礎帶動上層建筑。伴隨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的蓬勃發展,國家財政對教育的投入越來越大,師范院校“普師”培養向分科教師轉變,學制也由原來的兩年增加至三年或四年。
國富的同時,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教育的受關注度越來越高。與此同時,相較改革之初,師資力量和整體教學水平普遍提升,各級教研室業務功能隨之轉向編印各科測試卷、課外補充教材。各學校及各教師開始教學的自主探索,競相賽跑。教育教學水平差距開始出現。
于是,師資隊伍出現流動,教育資源出現競爭,從農村到市區,從普通學校到名校,老師和學生都在頻繁“擇校”。與此同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考試機器”、“題海戰術”……這些過度偏重知識教育的現象漸漸凸顯,并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批評。
對此,教育界開始倡導“三維”教育,即在“雙基”之上強調“三觀”教育和引導。于是,小學生的語文課本、考試卷里出現了諸如價值觀判斷、思想感情解讀的討論題。初中生的科目安排中出現了必考的思想品德課。
進入新世紀,徐錦生開始在金師附小任職。在校內,他全面開展“非智力因素教育”,提出“班際之間、校際之間平均分差5分不批評”、“讓孩子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協調發展”、“問題即課題,教學即研究,成長即成果”,倡導在“高分”之外充分重視孩子良好的興趣、習慣、方法、能力、個性等的培養。在校外,他走上“市民大講堂”,深入社區,傳播教育思想,呼吁家長轉變育兒觀念。
新時代創新,“核心素養”對接國際教育視野
伴隨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深入,中西教育思想頻繁碰撞。在中國傳統儒家教育、“三維”培養思路之外,諸如“stem”、“項目學習”等學科融合及應用的教育方式開始流入中國教育界。各高中小學校開始了積極的探索。
在此背景之下,改革之初“普師”培養模式被重新提出。“一個循循善誘的老師可以讓數學課充滿故事性,讓一堂語文課串聯古今歷史,讓一堂科學課充滿藝術審美和機械創造力……這都是老師在掌握跨學科知識和素養后才能完成的。”徐錦生說。
2015年,徐錦生從金師附小退休,受聘創辦金華榮光國際學校。“從某種程度上說,在學區制度之下,民辦教育是家長追求高質量教育的另一種選擇。”徐錦生說。在他的帶領下,金華榮光國際學校倡導“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在婺城民辦教育領域進行了新的嘗試。
40年里,徐錦生著有《尋找教育的新支點》,主編《非智力因素培養的理論與實踐》《學會心理自助》《小學項目學習指導策略研究》等;在省級以上報刊發表論文30余篇,研究成果獲省教育科研成果一等獎4次,省政府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3次、二等獎1次,獲國家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1次;培養省特級教師10人、省市名校長15人、省市教壇新秀等骨干教師50多人。
“對于一個教育者而言,最重要的是對教育的熱誠和負責,不管在何種境遇之下,都要做一個思維開放、敢于說真話的人。”回顧40年執教路,徐錦生如是說。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