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工作人員失誤,將涉及一百多平方米的林地征遷款共7000多元錯給了自己。面對這樣一筆“意外之財”,婺城農民胡億新在第一時間主動和村兩委溝通,將多給的7000多元征遷款歸還。“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要,說到就要做到。”胡億新用最質樸的行動詮釋著最寶貴的品質——誠實守信。
今年52歲的胡億新是婺城區雅畈鎮羅芳橋村人。初見他時,他正在工地上忙著砌墻。雖已深秋,但在大太陽下干體力活的他,背后已是汗濕一片。而他的臉上、手上,也滿是歲月留下的痕跡。說起主動將多發的征遷款歸還一事,胡億新顯得有些靦腆:“這又不是什么大事,不是我的東西肯定是不能要的。”
時間回溯。2016年底,235國道婺城至武義公路工程項目進入土地征遷環節。其中,胡億新家的部分林地被列入了征遷范圍。“那時候,他們的征遷工作任務重時間緊。我最清楚自己林地的范圍,就跟著他們一起量。這樣既可以幫他們早點完成測量工作,也不容易出現錯量多量的情況。”胡億新說。在他的積極配合下,他家涉及的林地很快完成了征用測量工作。之后,忙于生活勞作的他就沒有再關注這件事。
“主任,你們好像把別人的土地算到我們家的征用土地面積里了……”幾個月后,一通電話打破了平靜。原來,當天胡億新因故路過他家被征用的林地,意外發現之前做好的征用范圍標記有變動。他仔細看了一下,新標記把他家的林地征用面積擴大了,但擴大的那部分面積卻不是他家的,而是村民胡魯航家的。“別人家的面積劃到了自己家,那征用款不得多拿錯拿了?這可要不得。”這樣一想,胡億新毫不猶豫地給村主任打了電話。
了解到這一情況,鄉、村干部立即進行了核對,確認錯劃情況屬實。“老胡真是個實誠人,一發現出錯就告訴了我們。說實話,如果他瞞著不說,我們不知道什么時候才會發現這件事。萬一最后鬧了起來,那就比較麻煩啦!”對此,羅芳橋村主任樓偉俊坦言。當時,考慮到修改面積的時間和程序問題,雙方當事人都愿意“簡單點”,遂決定這筆征遷款仍發到胡億新的賬戶中,錢款到位后再由胡億新轉給胡魯航。今年年初征遷款下來了,胡億新一收到打款短信,就急匆匆地趕去銀行將錢取了給胡魯航送去。他說:“7000多塊錢對我們老百姓來說,可不是個小數目。萬一人家有急用,早點把錢送過去,我比較安心。”
事實上,在這件事情當中,對于胡億新的舉動,羅芳橋村的村民們都不覺得意外。因為只要提起他的為人,街坊鄰居沒有不稱贊的。“他的人品在我們村那可是數一數二的,大伙兒都非常敬重他!”有村民這樣對記者說。
胡億新是一名泥瓦匠,他曾經的一位雇主一提起他,至今還滿是感激。當時,這位雇主正造房子。因為經驗不足,他沒有提前找好泥瓦匠。沒想到,施工過程中,又出現了必須趕工期的情況。正當他焦頭爛額的時候,有人向他推薦了胡億新。胡億新接下了這份活。在之后的一個多星期里,他每天天沒亮就趕到工地,直到天完全黑了才離開,最終提前完成了工作。“只要胡億新答應下來的事,那肯定就不用擔心了。我們都知道他是一個說到就會做到的人,所以有活總喜歡喊他做。”了解胡億新的人都這樣說。
“該是自己的,就是自己的;不該自己的,就不是自己的。說到肯定就要做到,要是沒信心做到,那就不要去承諾。”這就是胡億新一直堅持的行事準則。他還坦言:“我們老百姓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講原則、守規矩,只有每個人踏踏實實、堂堂正正地做人,社會才會更文明和諧。”胡億新是這樣說的,更是這么做的。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