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8年10月29日《浙江日報》六版頭條刊登了文章點贊婺城“消薄”新模式,現本報全文轉載如下。
本報訊(浙江日報記者翁杰通訊員李琛月映紅)在金華婺城區的西南山區,有一片飲用水源涵養生態功能區,5座中型水庫的庫區占了當地近半面積。它保障了金華百姓的飲水,卻也限制了庫區內村集體的發展,許多村集體年收入長期低于10萬元,成為當地完成“消薄”的一塊“硬骨頭”。
今年以來,婺城充分激發基層活力,一方面通過雙贏的模式,讓“富村”和企業在參與結對幫扶的過程中,也實現自身利益,另一方面成立村級“強村公司”,發揮村里能人的帶頭作用,激發窮村自身“消薄”的能動性。上述種種手段把薄弱村和市場連接在一起,為“消薄”打通了前進之路。截至目前,功能區內98個行政村已全部摘帽薄弱村,其中經營性收入達到5萬元以上的行政村達95個,占96.9%。
“富”帶“窮”一同壯大
在金華南山核心區的安地鎮,村集體經濟發展呈兩極分化之勢:“富村”愈富,“窮村”愈窮。
“安地水庫庫區以外的23個行政村,依托仙源湖旅游度假區、水上運動中心、金華動物園等豐富的旅游資源及便利的交通,每年接待游客近百萬人次,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安地鎮政府有關負責人介紹,然而在安地水庫庫區內的13個行政村,卻由于保護庫區的需要發展受限,村集體經濟普遍薄弱。
若讓“富村”帶動“窮村”,“富村”的老百姓總難免有爭議。對此,安地鎮在實踐中摸索出了一條雙贏的路子:由鎮域內所有行政村一同出資,經營水庫下游一些好的旅游項目。項目開發過程中,巖頭等村庫區外的“富村”出資源和部分資金,而庫區內的薄弱村則利用各級政府給予的“消薄”資金入股。
“這樣一來,我們發展項目的資金多了,項目規模也上去了,盈利水平自然更高,無論‘富村’‘窮村’的百姓都樂意。”巖頭村書記陳秋平說,隨著項目的建設,這幾個月來當地的游客數量較以往增加約兩成。如今,一個投資200萬元的民宿項目,也放在巖頭村。
為了讓“窮村”參與項目更有底氣,金華成泰銀行與婺城區達成了戰略合作,推出一款針對薄弱村的信貸產品“富村貸”。目前,安地鎮13個薄弱村共貸款341萬元。而與安地鎮情況類似的莘畈鄉、瑯琊鎮目前也已完成了公司的組建,莘畈體育運動休閑中心、瑯琊木材加工交易中心等項目也已進入實施階段,完成后預計可為庫區內的薄弱村村集體增收每年3萬元至5萬元。
企業幫扶兼顧效益
在“消薄”過程中,村企結對是重要方式之一。“過去,許多國企、民企參與‘消薄’,更多考慮的是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婺城區委組織部有關負責人表示,為了讓村企結對的模式更長久,他們引導企業發展雙贏的幫扶模式,讓企業在幫扶薄弱村的同時,自身也能獲得經濟效益。
在塔石鄉,上陽村是婺城西南山區的一個集體經濟薄弱村。今年初,當地一家烘焙企業山山家食品有限公司與之結對,由公司參與當地“消薄”。和一些企業單純出資補貼薄弱村不同,山山家總經理王平希望以更加深度的方式參與。
“這里位于水庫上游,水好、空氣好,生產的果蔬正適合我們生產糕點的原料需求。”第一次走進這個山溝溝里的小村莊,王平就對上陽村的環境贊不絕口。于是,她向村兩委建議,組織村民在村集體的承包地里種植小香薯、南瓜、櫻桃,由“山山家”組織游客在節假日期間前往上陽村舉辦親子游,以此幫助銷售果蔬;同時,他們還將對剩余的果蔬進行兜底收購,用于生產蛋糕。
于是,在村兩委的帶頭下,村民們試著栽種了10多畝小香薯、5畝南瓜。今年五一期間,“山山家”組織30對親子60余人;7月,小香薯成熟上市之后,“山山家”又為上陽小香薯設計了品牌禮盒并宣傳推廣,出售600多箱、兩萬多斤,為村集體增收4萬余元,此外“山山家”還保底收購了村里南瓜。這大半年的合作,上陽村村集體增收6萬余元,村民增收10萬余元,而“山山家”也多了一個生態果蔬的供應基地,進一步打響了自己的品牌。
同樣位于庫區內的沙畈鄉、箬陽鄉也找到了自己的“伯樂”,沙畈竹筍、箬陽茶葉等特色農產品在結對單位的幫助下,也逐步走向了市場。目前,全區已有104個薄弱村和部門、企業進行了結對,累計為村集體增收200余萬元。
能人帶動抱團發展
除了蔣堂鎮平水殿村村支部書記,鄭根洪如今又多了一個新的身份——蔣堂農村集體經濟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由此,他扛起了蔣堂鎮8個集體經濟薄弱村的“消薄”重擔。
“完成目標難就難在許多薄弱村沒有一個能人帶頭。”婺城區消薄辦有關負責人表示,為此他們想著把一個村的能人作用放大,通過村級“強村公司”統籌多個薄弱村的資源。鄭根洪便是他們找到的第一批領頭雁中的一個能人。
在別人看來,“強村公司”負責的這8個村,致富乏術,可有著多年經商經歷的鄭根洪卻能敏銳地發現商機。公司一成立,他就瞄準了小城鎮整治、“五水共治”等工作中缺口較大的勞務工程。他自掏腰包趕赴深圳,購置了兩臺經濟又實惠的挖掘機,以承接各類勞務工程為公司盈利。在他的帶領下,8個薄弱村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大家積極聯系自己親朋好友為公司拓展業務。兩個多月的時間,公司已賺取了20多萬元的利潤。
蔣堂“窮村”抱團突圍的模式,給婺城區其他鄉鎮提供了一條可借鑒的“消薄”道路。如今,像鄭根洪這樣的領頭雁已有6人,帶頭成立了6個村級“強村公司”,如白龍橋鎮6村抱團的物業出租項目已達成協議,每年可獲得收益約30萬元;長山鄉6村聯建光伏項目正在實施中,預計年收入可達21萬元。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