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因為水好,他成了“花書記”
在金華城西,長湖由東向西流經婺城區乾西、竹馬兩鄉的上陳、湖頭、雅宅和下張家、聯民等村,全長約15公里,當地百姓都稱之為“十里長湖”,滋養著沿岸的萬余百姓,灌溉著農田一萬多畝。
下張家村就處于長湖下游。上世紀90年代初,受水美恩澤,周邊村莊種花卉苗木的大戶,盯上了下張家。錢瑞華膽子大,也跟著種,一下子就嘗到了種茶花的甜頭。先富帶后富,敢闖敢干的村支書錢端華就帶著村民種花。
“那些年,真的是用袋子賺錢。花卉苗木生意非常好。我一下子引進了20家種植大戶,帶著村民都種花種苗。到2006年時,村里的房子差不多都重新蓋了一遍。”錢瑞華美滋滋地回憶說。那時,他成了“花書記”。
然而,好景不長。因產業、社會發展,沿“十里長湖”兩岸,工業廢水、生活污水直排,長湖越來越臟、越來越臭。“剛開始,我們還不知道是水的原因,只感覺茶花越來越難種了。后來才漸漸明白,水臟了,苗木容易爛根。”錢瑞華心痛地說,水沒法種了,種植大戶都離開了下張家。剛興盛起來的花卉苗木產業,眼看就要日益萎縮了。
“花書記”錢瑞華坐不住了。他是市、區兩級人大代表,就利用這個身份積極奔走,呼吁治理長湖。2002年市人大會議上,他正式提交第一份關于長湖治理的議案。而后,一直為長湖治里奔走。
2007年,錢瑞華又不等不靠,自發牽頭并通過村民自籌、部門撥款、社會捐款等方式共籌集資金120余萬元,用于建設轄區水域兩岸護坡、植樹造綠等內容,并定期清理打撈水岸垃圾,整體河道景觀有了一定改善。
然而由于地處長湖中游,上游水質未得到根本上的治理,流經村里的河水依然不達標。錢瑞華意識到,長湖問題在水里,根子在岸上。為此,他一直呼吁長湖治理一定要堅持水岸同治、合力共治,才能確保治理取得成效。
2
拼命護水,他又成“水書記”
2014年,我省“五水共治”第一槍在金華打響,長湖是當年參觀點之一。
“我是真松了口氣。省委的決策太英明了,我也再也不用東奔西走呼吁治水了。”錢瑞華說,長湖治理推進較快,力度也大。幾年來,共關停、搬移沿線300余家重污染企業和275家養豬場,消滅53個排污口,源頭得到有效遏制,水體日益清澈,水質也日漸好轉。
治理長湖的過程中,需要對一些重度污染企業采取關停措施,有些人怕打擊報復,躲得遠遠的。錢瑞華總是站在現場,給工作人員助威。他說:“我不怕別人報復。治水就是為老百姓辦實事、謀福祉。”
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努力下,長湖建起公園,辟了綠地,清了淤泥,剿了劣水,重現了昔日水清岸綠的美景,摘掉了“黑臭河”的帽子,成為金華城西生態廊道的一處景觀節點。
水越來越好了,錢瑞華也“升級”為長湖下張家段的村級河長。他每周至少一次全程巡查河道,每天都會在岸邊散步,一旦發現問題立即解決,甚至不惜“拼命”。
“我們真的被他嚇一跳。雖說5月水不冷了,可70多歲的人了,一定要河里沖。”村主任呂有洪回憶起錢瑞華“拼命”下水攔紅藻的事,還是一身冷汗。
今年5月下旬的一天,錢瑞華與呂有洪、宗劍波、王萍等村兩委黨員干部一起巡河。“當時,我們發現巖湖里長滿了紅藻。紅藻繁殖能力強,若不及時打撈,對水質危害極大。”呂有洪說,我們大家商量了下,決定采用拖曳遮陰網將紅藻攔到湖邊進行清理。但巖湖面積有37畝,寬度達300多米,最窄處起碼也有50多米,要進行清理打撈作業,必須把遮陰網從池塘的這頭傳送到那頭。
當時情況緊急,一時難以從別處調運小船,也沒有其他工具,錢瑞華心急如焚。“他突然就脫了鞋襪,往水里沖。”呂有洪說,“我們拉住了他,可都拉不住。理由還很充分,他是書記要帶頭;他從小在塘里玩,水況熟;治水水質好,下水沒問題。”
大家拿老書記“沒辦法”,只見他手執長長的遮陰網,一步步邁進水中。一米、五米、十米、三十米……水漫過了膝蓋,漫過了大腿,漫過了腰部,漫過了胸膛……游到水塘最深處,站在岸上只能遠遠地看到錢瑞華的頭部露出水面,但他還是奮力往前游。約摸過了15分鐘,錢瑞華終于將遮陰網成功傳送到池塘對岸。
當天天空還下著細雨,水溫還有些微涼,且池塘最深處達1.6米以上,年逾古稀的老支書干在前、做在前,展現了一名黨員的擔當表率作用。聞訊而來的村民們一邊大聲叮囑書記小心,一邊拿起工具與村干部一起打撈紅藻。經過大家齊心協力,一池碧水又重見天日。錢瑞華又有了“水書記”的美名。
3
水清花好,他做回“錢書記”
長湖美了,水清了,錢瑞華又盯到“錢袋子”上。隨著水質的改善,他就廣發“英雄貼”,在村民微信群里,曬美水、美景,曬家鄉父老,用鄉情鄉音勾引著外出創業的種植大戶。
近一二年,村里上千畝連片土地,又都種上了茶花。有的村民回村辦起了集培育種植銷售于一體的花卉苗木公司,以下張家為基地,通過電商拓展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年銷售收入達上千萬元。有的村民借勢轉型,成立集種植、銷售、設計于一身的景觀園林綠化公司,延伸了產業鏈條,拓展了盈利渠道,效益連年攀升,前景更為看好。隨著村民回來的還的茶花名品,座落在該村的國際茶花物種園,現已收集了全世界80%以上的茶花名品,宛若一座茶花大觀園。
花香引來投資客,創業創新更火熱。以茶花為名,錢瑞華又引進了浙江星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浙江山山家食品有限公司、婺城區田園油畫公社等,中國書畫報還在此建起了中國書畫報藝術中心。
“一棵茶花一擔谷,一畝茶花一棟樓。”下張家村又重回它當年的榮譽,先后獲得了省級“綠化示范村”、“特色旅游村”、“興林富民示范村”等稱號,成了聞名遐邇的明星村、富裕村,全村人均純收入超過10萬元。
在下張家村的輻射帶動效應,附近的聯民、方下店等村的花卉苗木產業也得到了快速發展。截至目前,竹馬鄉共有花卉苗木種植面積5800余畝,從業人員3500余人,占全鄉總人口的近1/3。其中茶花生產基地2800畝,是全國最大的茶花種植銷售基地。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