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婺城新聞網記者張苑文、戴增榮攝
14年前的一個春日黃昏,49歲的曹省玲在自家山頭上采了滿滿一籃子新茶,沿著一條走了無數遍的蜿蜒山路步行回家。兩個女兒都已長大,出山謀生計,家里生活寬裕了許多,連日沒有雨,山里的新茶葉定能多賣點錢。冷不丁地腳下一滑,曹省玲來不及反應,整個人就直挺挺地摔到了山下,身上不疼,腦子也清醒,就是絲毫動彈不得。從此,她再也沒能坐起來。
婺城區沙畈鄉黃壇村只有一條曲折的山瓏通到山下。村里有能力的人都住到了山外,也有人在村里靠砍竹子打蔑蓋起了三層洋房。方田根家20多平方米的一座土房子,前后住過祖孫三代人,幾十年沒變過。時不時地,墻上會落下幾顆土。下雨天,雨水沁進墻縫,滴答滴答落進屋子里。可這里面住著相依相守、相親相愛的一家人。生活的磨難、人生的厄運一次次向這個家庭席卷而來,他們始終不離不棄。
夫妻攜手共擔風雨
那年,方田根26歲,曹省玲23歲。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們就到公社辦了登記手續,住到了一起。
自那時起,方田根就有嚴重的腸胃病,極少做農活。偶想上山伐竹子幫襯家里,只半日,回來就胃疼得直冒冷汗,吃不下飯。曹省玲不言不語,上山拼命地采茶、摘箬葉、割豬草、砍竹子背下山賣錢……默默挑起了家里家外的重擔。
“沒出事以前,我老婆真是厲害,做農活,干家務,都是一把好手,一家四口全靠她。”如今,原本寡言少語的方田根更少說話了,嘴里還忍不住這樣一遍遍念叨著。
2004年4月19日,這場飛來橫禍讓這一家人忘不了這個日子。好心的村人把曹省玲背回村里,找到方田根。救護車“唉嗚唉嗚”地爬上山,載上曹省玲,又“唉嗚唉嗚”地趕去醫院。當晚,在醫院急診室,醫生就下了病危通知,“脊椎斷了,脊髓受損嚴重。如果不馬上做手術,人也就在這幾天了;做了手術,日后也是高位截癱。家屬盡快做決定吧。”在家中極少拿主意的方田根只重復著一句話:“怎么會這樣呢,下午出門時還好好的。怎么會這樣呢……”
重癥監護室里,曹省玲央求醫生把她的輸液管拔了,說不想拖累家里人。方田根見狀,一遍遍地安慰:“治了就會好的,治了就會好的……”走出重癥監護室,他找出存折取出了全部余額,摸出了衣服口袋里所有的零錢,湊在一起,還不到3萬元。面對10多萬元的“巨款”,一向木訥的他給親友們一一打去了電話……
方田根把曹省玲接回土房子,安置在夫妻倆睡了幾十年的木板床上,在床板上鑿出一個洞,對著洞口在床底下接一只桶,大小便就這樣淅淅瀝瀝地流進桶里。給妻子倒洗這只桶是方田根每天一早必須做的事。時不時地,曹省玲出現尿路感染,方田根就學著護士的樣子給妻子插尿管。年過半百的他像一個孩子一樣學習做飯、燒菜,裝在小碗里,端到妻子右手邊,碗里擱一個勺子,方便她躺在床上舀著吃。他漸漸習慣了自己收拾屋子,幫妻子換洗衣物,習慣了從一個被照顧的人變成一個照顧別人的人。如此日復一日,一晃14年。
烏鳥私情相濡以沫
“我的媽媽是個山里農婦,大字不識一個,但她是個偉大的母親,她教會了我哪怕身處絕境,也要笑對生活,勇敢走下去,站穩了去支撐起愛的人。”提及母親,方小蘭瞬間淚流滿面,眼里卻滿是倔強。
她忘不了春茶翠嫩的莖葉嵌進母親干枯的指縫,磨出鮮紅的血肉,母親咬牙堅持直到指頭彎曲到僵硬;她忘不了天越來越冷,冬筍的價格越來越賤,村里人都“歇了年”,圍坐爐邊烤火,母親依舊日日背著鋤頭上山挖筍,雙手爬滿龜裂;她忘不了童年叛逆,和母親慪氣,她背上一星期的米就空著肚子去了學校,母親摸黑走上兩個半小時的山路給她送晚飯;她忘不了小升初時家里實在交不出學費,母親卻一再勸說她回校上課,為讓她安心,母親又領著她,當面懇求老師“先讓孩子上學,多讀幾年書,長大不會當睜眼瞎,學費我每月交一點,學期結束前一定把學費補上”,看到老師點頭,母親眼里笑出了淚花……
母親出事時,方小蘭和妹妹還在干勁十足地做著工。姐妹倆商量好了,努力攢錢,讓二老不再辛苦勞作,雖不敢說安享晚年,溫飽足矣。可誰知從天而降散不去的陰霾。整整三年,方小蘭辭去了工作,在母親病榻前侍候日常起居,喂食換藥。無數次,母親動了輕生之念,她試圖安慰母親,卻發現早已詞窮,唯有相擁痛哭……在接下來的三五年中,母親情緒逐漸穩定,姐妹倆省吃儉用,攢下每個月三百元的工資,還清了母親手術欠下的債。
2009年,方田根腹痛難忍趕去醫院,確診為乙肝,住院兩月余;今年,又因疝氣要馬上動手術,因為偷偷停藥,乙肝已演變為肝硬化,須留院觀察。妹妹家中一雙兒女,公公患癌,妹夫忙于一家三代的生計,妹妹一個人關照家中老小,已是不易。一邊是住院的父親,一邊是臥床的母親,身為單親媽媽的方小蘭還要面對大額醫療費。那些日子,方小蘭趕了早上第一班公交車進山,燒好一鍋粥,裝好咸菜,端到母親床頭,而后又匆匆下山照顧父親。一場病,她請了一個多月的假;一鍋粥,母親吃了整整三天。終于,這一家人熬過了一場又一場的劫難。
鄰里和睦同舟共濟
若不是親友相濟,或許曹省玲闖不出14年前的那場生死劫。
正當一家人看著巨大的手術費用缺口,煎熬地數著日子,親朋好友從四面八方趕來,看望了曹省玲,又你家一千,我家五百,他家三千……及時湊足了手術費。大家紛紛叮囑曹省玲:“看病要緊,不用還。”
在親友村人的眼中,曹省玲雖家貧,卻為人大氣。一雙巧手能舂米,能磨面,能搓糯團,能抽粉條……把捉襟見肘的日子過得有節有令,像模像樣。趕著新鮮,曹省玲還會揀些好的送予相熟的村人,城里鄉下的親戚。她人見人夸,攢下了好人緣。
好人不一定和好運形影相隨,但好人總是會和好人拴在一起。風雨飄搖幾十年,這艱難卻溫暖的一家收獲了來自村兩委、沙畈鄉及市、區民政部門的關懷和幫助。下撥的特護病床、節日里的米油慰問金、一碗熱騰騰的地瓜粥……流淌成一股堅韌有力的紐帶,把曹省玲,把這一家人牢牢拴在了這人世間。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