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華人民廣場北側的時春巷內,有一家不起眼的理發店,店面狹窄,不足十平方米,但顧客絡繹不絕,有來自市區的,也有從雅畈、安地、白龍橋、雙龍、羅店、傅村等地慕名而來的。這個小巷深處的理發店緣何如此受歡迎?日前,筆者走進這家店,對顧客、對該店店主兼理發師王菊芬進行采訪,感受到了一位老藝人執著的堅守和濃濃的愛民情懷。
王菊芬原本家住義烏毛店鎮,那里是個半山區,昔日交通不便,村民大多貧寒。她的丈夫叫朱府樟,是一名理發師。為了共同維持家庭,婚后,她跟著丈夫學起了理發手藝。
初學技藝,王菊芬非常刻苦。每日,東方一發白她就起床,將一只只蕃薯用墨筆畫上人的眼睛、耳朵、鼻子、嘴巴、頭發等,將其視為一個個人頭,操起剃刀,練習“刮”的功夫。丈夫對她也很嚴格:只能將蕃薯的紅皮刮下來,不能傷到里面的白肉。若是不小心刮下“白肉”,就意味著將人的臉刮破了,丈夫會狠狠地批評她。面對“嚴師”,王菊芬鉚足了勁兒,細心學、慢慢練,最終通過丈夫的“驗收”,達到了“合格理發師”標準。也就是從那時開始,她認定了一個理兒:顧客將“頭”等大事交給自己,自己就要高度負責,要做到一絲不茍。
“正式上崗”后,王菊芬用起了手推剪。手推剪必須用力捏握才能將頭發軋斷,如果用力不足,頭發軋不斷,顧客會有刺痛感。為了讓顧客感到舒適,王菊芬總是繃緊精神,用足力氣捏握手推剪。一天下來,她手指頭總是又累又痛。可即使再累再痛,她也認真堅持,從不松懈。
今年,王菊芬71歲了。從21歲開始學理發,轉眼已過去半個世紀,她依然堅守在這個平凡的崗位上。她愛理發,也愛顧客。她常說:“顧客怎樣舒服,我就怎樣理;顧客理發有什么要求,我就盡量滿足,做顧客的知心朋友。”曾有年紀大的男顧客對她說,“胡子刮好后,第二天就長出來了”。她領會了顧客的“意思”,于是動足腦筋,用兩個手指將顧客臉頰兩側及下巴的肌肉“拉緊”,使胡子茬顯露出來,然后再“一網打盡”。如果刮一次不夠,那就再來一次,直到將胡子茬刮得精光為止。最后,顧客滿意了,朝她豎起了大拇指。
在王菊芬這兒理發,顧客還總能享受到許多免費的“附加服務”。“我這里有許多老年顧客,眼睛干澀、疲勞,看不清楚等問題比較普遍。”王菊芬說。她為此練就了一手絕活。在給顧客理發時,她會兼顧“洗洗眼睛”:輕輕地用刀柄來回按摩顧客的眼瞼和睫毛,讓眼睛放松一下,然后再滴上眼藥水,既享受一次“沐浴”,又防止傳染病的發生。如果有顧客因耳屎堆積導致耳朵癢、不舒服,她又會用鴨絨毛制成“小撣帚”,給顧客的耳朵來一次“大掃除”,將耳屎清除干凈。理發完畢后,她還要給顧客按摩:拉肩、捶背,讓他們把“疲勞”留下,將“輕松”帶回家。
這不,在金華開店的東北人柳大伯說了:“我在這個店理發已經十多年,一次也沒轉場過。王菊芬老人對顧客的關愛很真誠,服務周到細致,還不計得失、不求名利,這讓我感覺很貼心、很舒服。”或許,柳大伯的話,道出了王菊芬之所以能擁有眾多忠實“粉絲”的最大原因。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