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12月4日是我國第五個憲法日。當天早上,記者在位于白龍橋鎮文化路2號的婺城區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看到,葉店村兩戶葉姓人家正在申請糾紛調解。原來,兩家互為鄰里,因新建樓房的間距問題發生了爭執。A家先建了新房,與B家有1.3米的樓間距。今年,B家選擇原拆原建。然而,A家提出,B家應按照村規民約,再讓出0.7米,達到2米的樓間距。此前,兩家曾因小事發生口角,樓間距之事一出,兩家各不相讓,僵持不下。現場,人民調解員張路前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最終促成兩家化干戈為玉帛,以樓間距1.5米的結果完成調解。雙方立下字據,并在上面按下了指印。
這邊,調解室正在熱烈討論,那邊,一位姓葉的女士來到了法律咨詢臺前。她說,她想將自家尚在租賃合同期限內的房屋進行轉讓,卻意外發現租客已將房屋違約轉租。一時間,葉女士覺得事情變得很復雜,“剪不斷,理還亂”。值班律師王笑潔仔細詢問了合同細節,并就多種可能的解決方案進行了通俗且詳細的解釋,還叮囑葉女士要再次對合同等相關信息進行核對。最后,葉女士展開了愁眉,連聲道謝,并向值班律師要了聯系電話,準備“有問題還找你”。
記者在服務大廳看到,婺城區公共法律服務中心融合了法律援助、人民調解、社區矯正、執法大隊、法治宣傳、公證、司法鑒定等司法行政服務職能,整合了37個律師事務所、4個法律服務所、專業調委會、公證處、司法鑒定所、法律援助工作站,以及村級聯絡員的力量,為人民群眾提供“集中受理、分類辦理、限時辦結”的“一站式”法律服務。各項法律服務經過系列整合,如春風化雨,在實現便民的同時,有效推動著法治社會的發展進程。
婺城區司法局基層科科長戚信寵介紹,人民群眾走進服務大廳后,可以跟著提示走線先進行信息登記,再選擇法律咨詢或人民調解,必要時可選擇律師服務,符合條件的可以直接進入法律援助綠色通道,因案情需要可以現場進行公證、司法鑒定等。為更好地服務百姓,中心配套建立了公共法律服務質量評價機制、監督機制、首問責任和重點事項報告等各項制度,定期開展法律服務行業突出問題專項治理活動以及服務質量檢查工作,以專業化、規范化、標準化促進和提升法律服務質量。同時,中心還要求大廳接待窗口工作人員做到舉止文明,態度熱情,語言規范,來訪必接,來電必答,為群眾解惑釋疑。
據悉,自今年10月25日入駐以來,婺城區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已接待來電來訪法律咨詢67人次,接收社區矯正服刑人員15人,辦理各類法律援助案373件,挽回經濟損失53萬。另外,婺城區人民調解協會于11月28日正式成立并入駐公共法律服務中心,承擔指導和管理全區人民調解工作的職責。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