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馬鄉位于婺城區西北部,是著名的“中國茶花之鄉”。近年來,竹馬鄉經濟發展較快,許多村民靠著種植茶花、苗木走上了致富之路。然而,發展進程中,竹馬鄉也遇到了一些困惑:行政村規模小、布點散等特征較為明顯,基礎設施滯后、集體經濟不平衡、公共服務欠缺等問題,嚴重制約了農村的發展。開展行政村規模調整工作,迫在眉睫。
12月10日,婺城區召開行政村規模調整工作動員大會,拉開了行政村規模調整的序幕。竹馬鄉積極響應,當天便召集鄉機關干部及各村三委成員召開了行政村規模調整動員會,會上,機關黨員簽訂承諾書36份,農村干部簽訂承諾書125份。
朱志華是竹馬鄉東宅村的黨支部書記,在他看來,開展行政村規模調整工作是鄉村發展的必經之路。根據調整方案,東宅村要與西宅村、汪山頭村、邵湖頭村合并。作為村干部,朱志華帶頭表示支持“四村合一”。朱志華說,東宅村與西宅村、汪山頭村、邵湖頭村本就是一個村,上世紀五十年代“分家”后,村民的心依然還連在一起。此次行政村規模調整,讓四個村重新合并為一,不僅僅是大勢所趨、發展所需,更是民心所向。
東宅村稱得上是個“富村”,不僅積累了上百萬的集體資產,每年通過流轉土地、出租池塘,還能有30來萬的收入。得知要與幾乎沒有集體收入的“窮村”合并,一開始,也有村民提出異議。
“我們村的經濟條件是好點兒,但我們資源少,這對未來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調整之后,四個村齊頭并進,資源共享,以后的發展只會越來越好!睘榱舜蛳迕竦念檻],朱志華挨家挨戶地上門講政策、做思想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反對的聲音逐漸少去,支持的人越來越多。據朱志華介紹,東宅村與西宅村、汪山頭村、邵湖頭村合并后,還將使用原村名“竹馬館”。
竹馬鄉下轄16個行政村、38個自然村,人口11821人,其中600人口以下的行政村有7個,占總行政村數的43.75%。行政村之間存在發展不平衡的狀況在所難免,此次調整,竹馬鄉深入調研、科學謀劃,高起點、高標準地制定了行政村規模調整的方案和政策措施,積極有序推進新村選址、新村命名、“三資”融合及班子配備等各個關鍵環節。截止12月14日,竹馬鄉12個涉及調整村都已經召開了黨員、村民代表會議,共簽訂黨員承諾書335份,村民代表承諾書283份。
(記者林玉潔)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