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除夕不足一周,除卻張羅吃食,老人們早已動起巧手,開始寫春聯(lián)、剪窗花了。文字達(dá)意,圖像表情,農(nóng)家門櫥上熠熠生輝,訴說著溫暖的年俗和熱切的企盼,流淌著草根藝術(shù)的魅力。
金華人“貼紅”,總要一邊貼,一邊念叨幾句,心里盼什么,門上就貼什么。大門倒貼“福”,意在“福到”,除此之外,其余門上若要貼“福”,都得正著貼。正堂貼“年年有余”、“月月生財”,谷倉或米桶上貼“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廚房里貼“四季平安”,新婚夫婦臥房里貼“百年好合”,老人臥房里貼“四季常青”,孩子臥房門上貼“蟾宮折桂”……這一樁樁一件件的心愿都被一一細(xì)數(shù)著爬滿了門櫥。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普遍都有這么個特點,“象”和“意”彼此呼應(yīng),各占半壁江山,“象”如“犬儒”說話,總是說一半留一半,“意”則通常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不見得點破,卻至少得如祝酒詞一般討個口彩。剪紙藝術(shù)亦是如此。家中老少若是得了閑,總會對著一張張窗花細(xì)細(xì)品鑒,贊那裁剪的精細(xì),題字的妙趣。
日子一日好過一日,人們一年忙過一年。如今,大家的手鈍了,自個兒剪花兒的人家也少了。婺城區(qū)剪紙項目非遺傳承人陳素月自退休后便與老伴滕軍一起,裁剪出過年的溫馨和新春的喜樂來。一年下來,陳素月能剪一萬五千對元寶,春節(jié)里五元一對,連帶著買一送一,一會兒就賣完了,掙到了買紙的錢,也把指尖裁剪出的祝福送到了千家萬戶。
看婺城新聞,關(guān)注婺城新聞網(wǎng)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