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久遠的年代,信息閉塞,物質匱乏,機械化生產未及發達。男女嫁娶,成個小家,總少不了七大姑八大姨及各色能工巧匠的幫忙,只籌備至少需要一周年。而年關就成了兩家禮尚往來、情誼交流的重要契機。
春節走親,幾家親戚難得聚首,總會聊起諸如“東家有好女,名作秦羅敷”,“君子世無雙,陌上人如玉”云云,四下聞弦知雅意,幾番明言暗話的回合,便心下了然。
男女方若是定了親,每逢年關,男方家總要帶上應景的糕點去拜會女方家堂上人。成婚后,女方家總要在臘月二十后用陶罐裝上各色年糖,到男方家,看望女兒,拜會親家人。來來往往之間,兩家人借著年糖熟絡起來,把尊重與甜蜜互相傳遞。
“從前,做一個物件,就要想著人家能用一輩子。”自18歲時初學漆畫,一壇大漆已伴著倪建新走過了40多個年頭。中國傳統漆畫以大漆作畫,在繪畫原理及手法上與西方油畫異曲同工,卻在工藝上有其卓越之處,單論打底一項,就要刷一道,晾干一層,如此反復,直至刷出如嬰兒皮膚一般的溫潤滑嫩。在繪畫元素的取材上,中國漆畫多展現傳統民間故事,裝飾手法多借鑒剪紙花紋,虛實相生,煞有意趣。
舊時,各家請漆工23師傅上門,多是因為婚嫁之儀或喬遷之喜將近。在八九十年代,因為活兒多,時間緊,倪建新手頭總會備上一個小本子,按各家的好日子做好排期,漆好了新郎家的大床、衣柜等大紅大件,又趕去畫新娘的床頭柜、書柜、圓桌等喜慶嫁妝。年關將至,主人家總是越發催促得緊。兩家借著年糖互相走動,一看物件準備妥當,便開始發喜帖、備喜糖,張羅婚禮事宜。婚禮當日,兩家物件往婚房里一放,便是珠聯璧合的一整套。兩家人看了歡喜,一塊塊年糖塞進倪建新的手里,讓他吃在嘴里,甜在了心里。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