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元月十五元宵燈會,婺城人的“年”才算真正收尾。
在婺城,鄉民們鬧的是板凳龍,由一條母龍和三條子龍組成。白龍橋鎮葉店村葉氏宗祠里還保留著母龍的龍頭和三尾子龍。傳說三尾子龍雕于清代,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村里的各家各戶也都有一節代代相傳的迎龍燈特制板凳。
迎龍燈時,幾名高身大漢舉著母龍的龍頭,母龍身后一人掌一節龍身,另有三人各自單手吊起一尾子龍,時而頻頻頷首,時而歡騰雀躍,搖擺出各種逗趣的吉祥姿態,引得眾人捧腹大笑。但三條子龍不能光顧著調皮嬉戲,嘩眾取寵,主要任務還是為母龍保駕護航,輪流在轉彎處上前給母龍開道,待母龍穩穩地通過,方才尾隨其后疾步跟上。子龍護母龍如斯,于潛移默化中教化村民當敬母亦如是。
遙想當年,村人的生計全靠農耕,自給自足。村人盼著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這全部企盼都寄托在這神明般的龍族一家子身上。許多少愿就得在母龍后面接幾個板凳。一個勞動力要兩個板凳,一個豬圈、一個羊圈、一個牛圈等都各算一個。每家每戶都不肯落下一份子。于是,母龍后面得接上1000多節的板凳,足足圍了臨近的鄭陽村一整圈。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