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周金權\通訊員應鍵\吳若貽
“家服務”是婺城區開展“三服務”的主要抓手和主打品牌,繼30天內將327個行政村調減至189個之后,婺城錨定“新村圖強”新目標,以奔跑姿態深入農村一線開展服務工作,重點抓好“家訪、家規、家當”3件事,努力以更優服務聚力“擔當趕超”,以更實步伐推動“婺城圖強”。
此次調整,蔣堂鎮將原先的32個村撤并為16個。這其中,力度最大、困難最多的便是撤銷沙畈、大立元、溪口、田甫、年坑五個比鄰而居的沙畈水庫移民村,合并設立沙畈村。隨著小城鎮綜合整治的全面打響,近年來,水庫移民賴以謀生的鋸板行業面臨“大洗牌”,五個村一度“左顧右盼”誰也不愿當出頭的“椽子”。如今新村合并,這件事成為擺在新班子面前的第一道“考題”。
而這,也是婺城區開展行政村規模調整工作以來,189個新村共同面對的“后半篇文章”。
適逢其時,省、市委專題部署的“三服務”活動,為各地提供了過河的“橋和船”。圍繞“新村圖強”,婺城區用一把“家服務”鑰匙打開了新村融合發展的路子,指引著一個個“新家庭”大闊步地走向暖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美好未來。
新村變“新家”,各級共“家訪”。蔣堂鎮完成新村掛牌后,區聯系領導和鎮領導便一頭扎進了五個老村支書家中,一個個開展思想工作,將干部們的心融到一起,勁匯聚到一處,積極為新村的發展出謀劃策,將村民最為擔心的居家養老、村莊規劃、基層設施建設等問題悉數帶了回來。
沙畈村新支書張志新表示:“鎮里的領導對我們的工作很關心,新村掛牌后就主動來幫助我們開展工作。現在,我們村是蔣堂最大的村,資源多了,力量強了,必須握起手來干事,干實事,讓老百姓的日子過得更舒坦。經過他們的指導,我們對今后的發展更有信心了。”
一段時間來,區領導、區機關部門和聯系鄉鎮一起,嚴格按照“三服務”工作要求,創新機制,把并村并心作為新村融合、建強組織的首要任務,以串門話家常等形式,第一時間對12個鄉鎮83個新成立村進行全覆蓋“家訪”服務,通過讓群眾感受真切變化,驅動新村人心不斷凝聚、發展持續加快。
工作能否落實到位,制度是保障。為此,婺城區在“家訪”基礎上全面樹“家規”,為今后的工作建章立制,用好制度杠桿,先后指導83個新村加快出臺管人管事管物等制度200余項,通過立規矩、轉作風、樹形象,為新村發展注入了持久動力。與此同時,區委組織部、區民政局等部門還派出專項指導組,圍繞“家”理念“一村一策”提供指導意見400余條,樹立新時代價值取向和行為規范的風向標。其中,塔石鄉塔石村完善“四項代理”服務、黨員承諾踐諾等細則12條,僅用一周時間就幫助解決群眾問題150余個,為村莊今后的融合創新發展開了一個好頭。
為進一步強化新村集體經濟發展的規劃指導和項目服務,推動實現農村經濟聚變效應,婺城區還著力突出各村“明家底、強家當”。一段時間來,區相關部門指導全區83個新村召開村務聯席會議、黨員大會、村民代表大會等500余次,共商共議發展焦點問題,重點幫助各個新村理清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三本賬”,用足用活用好《關于行政村規模調整后支持新村融合發展的若干政策》等配套保障,圍繞資源整合、產業結合、項目融合,制定完善創業承諾、辦實事計劃、項目清單等600余項,切實把村干部推動發展的腰桿子挺起來、讓村民共同致富的錢袋子鼓起來。
全域大“家訪”,凝心聚力加油干;全面樹“家規”,建章立制照著干;全心掙“家當”,咬定目標使勁干……一項項“家服務”措施的實施,一件件實事的落實,為新行政村的融合匯聚了民心,為村莊的發展增強了信心。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