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城“兩會”的召開,成為百姓關注的焦點,對于“創新城、幸福城”的建設,婺城百姓充滿期待。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一再提及的城市文明發展、人文婺城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系列舉措受到了婺城百姓的廣泛關注。圍繞“雙城”戰略,老百姓也紛紛暢談起自己的夢想和計劃。
一盼生態綠岸再升級
朱石梅今年71歲,長期住在婺城區瑯琊鎮距離白沙溪不過幾分鐘路程的地方。她親眼見證了白沙溪這幾年的巨大變化:關停流域內的養殖場、鋸板廠和采沙場,嚴格監管沿岸居民生活垃圾及污水排放,落實生態清淤和節水漁業……白沙溪猶如一條澄澈的綠帶重新縈繞鄉村。
看著現今的白沙溪,朱石梅樂開了花:“這都多虧了政府政策好呀!”她表示,要積極配合政府繼續整治水體污染,建設生態婺城。她希望,政府能在白沙溪兩岸多種植花木,深入挖掘其歷史淵源,舉辦生態主題活動,開發山水旅游項目,讓白沙溪成為“花滿婺城”藍圖中的一個文化新地標。她還盼著,水墨瑯琊景美引客來,家門口的山水能讓老百姓的腰包鼓起來。(實習生陳誠)
二盼城市衛生更美好
43歲的李師傅是一名網約車司機,每日載著乘客行駛在婺城的大街小巷。他見證了城市衛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去一年中,婺城區開展了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撿煙頭、刷“牛皮癬”、文明勸導……一個個“紅馬甲”穿梭在城市的每一個角落,推動著城市文明步步前行。
李師傅希望,政府能再接再厲,除了重點關注的社區,還要進一步加強對繁華商業區的管理,擴大整治的覆蓋面,消除整治盲區。另外,政府還要在改善城市衛生的同時,動員全民參與,推動公共文明素養的提升,營造人人參與文明創建的氛圍。(實習生席牧晴)
三盼整治成果常保持
竹馬鄉東宅村村民李豪說起如今家鄉的變化,滿是自豪:“經過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集鎮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不,來拜年的親戚們都羨慕我們居住的環境美。”的確,白墻黛瓦代替了斑駁脫落的墻體,精美的墻畫向人們展示了獨特的人文歷史,整治過的菜市場更加的干凈衛生……
然而,如何長效保持小城鎮整治成果,維持集鎮整潔美觀,成了大家擔憂的一個難題。李豪希望,政府能不斷探索,建立長效保持機制,結合各鄉鎮的實際,繼續維護好小城鎮整治成果,讓百姓的居住環境變得越來越好。
(記者朱慧敏)
四盼群眾文化新助力
66歲的李有凡是婺城區的一名文化志愿者,熱衷于傳統文化。平日里,他在文化館開展葫蘆絲、笛子演奏的教學,帶領民間文藝團體下鄉演出,豐富農村文化生活,樂在其中。
如何做好傳統藝術挽救和傳承,發展其為群眾文化,李有凡有自己的思考。他認為,傳統文化的學習和傳承是一項需要熱心、耐心、責任心和創新的工作,而人才和平臺的缺乏是目前傳統文化以及群眾文化發展的最大瓶頸。他希望,政府可以整合更多的優質師資,搭建群眾文化交流平臺,推進群眾文化的繁榮。
(見習記者包恒益)
五盼文化禮堂添精彩
姜洪根是婺城區竹馬鄉姜衙村人,負責村文化禮堂的日常管理工作。百姓大舞臺、閱覽室、放映室、書畫室等文化設施完善,老年婺劇演唱、鑼鼓、排舞等文娛活動精彩,文化禮堂儼然成了村民們的精神家園。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實施‘人文婺城’建設行動,作為一名基層文化工作者,我很欣喜。”姜洪根說。他希望,未來一年,政府能進一步加大對農村文化禮堂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多組織文藝工作者走進農村文化禮堂,為村民們送上精彩的演出,豐富村民們的生活。
(記者胡敏霞)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