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果經濟、家庭農場、傳統食品產業……如今,在瑯琊鎮各村三產融合、產業升級、農民增收的生動畫卷正徐徐鋪開。
近年來,瑯琊鎮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著力引導特色產業培育,通過做大做強綠色蔬果經濟、家庭農場和鄉村旅游業等鄉村特色產業,將產業和“三農”工作、鄉村振興結合起來,以產業興旺撬動鄉村振興,讓群眾吃上“產業飯”,走上小康路。
金志慶:蔬果經濟筑起綠色“致富路”
初夏時節,正是那紅得發紫的桑葚如約而至、掛滿枝頭時。“大清早,我們從武義驅車1小時趕來,只為體驗這一口沁人心脾的甜。”說這話時,張女士正與8位女伴流連桑葚林,歡聲笑語不絕于耳。
這是一片成熟的桑葚林,位于瑯琊鎮高田塍村,在青山綠水的掩映下,分外醒目。“今年,合作社種植了50余畝桑葚,另外還有20余畝的甘薯、無花果、樹莓、桃子、桔子,接下來還打算栽種櫻桃,可滿足游客四季采摘。”金華市高益蔬果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金志慶向記者介紹。
出生于1951年的金志慶,皮膚黝黑、腰板挺直,雖漸步入古稀之年,但長年風吹日曬下勞作促成了他堅毅果敢的個性,就連說話聲音也分外洪亮。“除了水果,合作社里還有20余畝蔬菜,200余畝苗木。”他說,合作社自2009年初成立以來,就堅持采用信息化手段采集、留存生產經營信息,建立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實現農產品質量可追溯。由于管理規范,2016年還被授予首批金華市本級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示范點。
在合作社辦公室里,記者看到了專業化的食品安全檢測儀、農藥殘留快速檢測儀擺放在工作臺上,隨時待命。“省、市、區農業部門每季度分別有3次檢測到田間地頭,此外,在蔬果生長期社里還每個月安排自檢達40次,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如今,優良的蔬果品質贏得了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青睞,采摘游更是紅紅火火。“僅今年五一期間就有1000余人前來采摘休閑,場面煞是熱鬧。”
然而回首往事,三十載芳華,仿似人生轉瞬。“我是土生土長的農村人,當時看著成片山荒著怪可惜的,就尋思著造林的事。”1988年12月,為響應政府植樹造林的號召,金志慶把從事木工行業積累的5萬元,全部投入到位于東方紅林場瑯琊林區的405畝荒山上。“僅開墾期每天就顧了70余人。”第二年,雜草叢生亂石遍布的荒山披上了淺淺的綠裝。
如今,曾經的荒山變成綠海,蒼翠的松樹挺拔有力,蓊郁的竹林搖曳多姿。“雖然離開了那片山,不過最終還是離不開土地。”金志慶介紹,成立合作社后,他與社員精心種植蔬果,合作社效益穩步提升。不久前,在區相關部門的支持下,通往合作社的一條泥巴路換成了平坦的水泥路,政府部門對農業的支持力度越來越大,讓他對農業更有信心了。“在農業大環境下,只要順時令耕種,春種秋收,夏耘冬貯,辛勤勞作,土地絕不會虧待人。”
周萍:用心奏響傳統食品“新樂章”
沿著悠悠白沙溪而行,靠近瑯琊廊橋附近,一座名為戀·蒼廬的農家小院倚溪而筑。扣門而入,香味撲鼻。只見七八位農家阿姨擺開陣式,填糯米、裹箬葉、扎線,一片片箬葉在她們的手中,隨意彎曲,輕輕一卷,就成了一個小容器,再把糯米、餡料放進去一卷,粽子的形狀就出來了。
“自從4月底開始包粽子,至今已經包了半個多月了,基本上每天雷打不動1000個以上的銷量。”店主人周萍邊忙邊對記者說,“端午前預計每天會增至5000個。”
從清明時節軟糯的清明馃,至端午時節清香的粽子、細膩的綠豆糕;從中元節Q彈的千層糕,至中秋節酥松的月餅;從臘月的微熏臘肉、風味香腸,至新年的凍米糖……從年頭至年尾,四時八節的傳統食品讓周萍有了揮灑熱情的舞臺。
2016年末,厭倦了朝九晚五生活的周萍,突發奇想,“琢磨著找一處依山傍水的地方,利用農村優質的食材做點文章。”恰巧擁有近30年廚師經驗的丈夫周鴿麒也有從酒店辭職單干的想法,于是夫妻倆一拍即合。在白沙溪畔找了如今的小院,開始與傳統食品打交道。
自古以來,瑯琊物華天寶,金蘭水庫碧波滋養出獨具風味的冷水茭白,肥沃土地孕育出富硒稻米、各類綠色蔬菜、各色美味野菜。周鴿麒利用其土生土長瑯琊人的優勢,敏銳地發現了其中的商機,“這些純天然、無污染的原生態食材,就是我們傳統食品所需要的精髓。”
于是,春去秋來,寒來暑往,夫妻倆漸漸探索出了時令傳統食品的奧秘。為保證地道的口感,店里所有食品純手工打造,和面、制餡、包制……種種工序均不怕繁瑣、復雜;用料精挑細選,主料必須新鮮,配料非原汁調配不用。匠心堅持的背后,一個好口碑在朋友圈中漸漸樹立。
“需要十盒綠豆糕、十個大肉粽,另外搭配兩個三角粽給孩子作小禮物。”手機那頭傳來顧客的聲音,周萍接起電話聲音輕柔,“下午兩點集中送貨時,一定給您送到。”每天像這樣的電話訂單幾乎不停,甚至連晚上睡前還有。“為了讓顧客能及時品嘗到新鮮食品,我們增加了配送頻率。”說這話時,周鴿麒又踏上了配送路。
不過,創業之路并非坦途。當初,面對著承租過來雜亂的小院,夫妻倆擼起袖子加油干,硬是把1000余平方米的空間收拾得井然有序。緊接著,長達半年之久的裝修幾乎耗盡精力。“自己設計、采購、裝修,甚至自行用噴火槍完成火燒木……”經過精心打磨,小院煥然一新。看著茶幾、窗臺上極具質感的紋理,周萍笑稱特別有成就感。
漫步小院,在眾多珍饈美饌中,記者注意到一款層層疊加、晶瑩剔透的千層糕,分外誘人。“這其中蘊藏著一個歷經千年的治水故事。”周萍娓娓道來,東漢時,驃騎將軍盧文臺歸隱于白沙溪畔興建白沙堰。由于勞作時間長,盧文臺等人常常顧不上吃飯。幸得一村婦用新米浸于有稻草灰的水中,然后用石磨研成水粉,置蒸籠于鍋上,一層一層添加水粉,蒸熟后送來充饑。于是,這款被盧文臺點贊為“甜而不膩、滿嘴香味”的千層糕流傳至今,也在周萍他們手中煥發了新生。
如今,戀·蒼廬已經成了白沙溪畔靚麗的點綴,它那融合四時八節的傳統食品,穿過歷史的滄桑,以原生態的馨香還原了生活本質,帶給人們更多味蕾的體驗。“這是一份具有傳承意義的事業,我們會用心經營下去。”周萍表示。
滕光榮:扎根農業譜寫青春“田園歌”
東風吹遍阡陌縱橫的田野,喚醒了大地生機。在瑯琊集鎮周邊,一方60余畝的無花果基地里,勞作聲、歡笑聲不絕于耳。金華市浩仁家庭農場負責人滕光榮正與村民們一起,分工協作,栽種著無花果苗。
眼前,一株株健壯的果苗,經一雙雙勤勞的手植入肥沃的土壤,預示著又一年的收獲將到來。“無花果口感軟糯香甜,營養健康深受消費者歡迎。”滕光榮介紹,由于當地土壤條件優越,再加上管理得當,2017年種植當年就喜獲豐收,暢銷市區及周邊縣市。
陽光和煦,照在無花果基地上,也照在近1100畝的代代果園里。
白色的代代花吐蕊綻放,煞是養眼,待到秋季綠葉婆娑、金果懸垂時,卻是另有一番風采。“代代花為芳香健胃藥,代代果殼可健胃驅氣,均具藥用價值。”提起這片去年剛種的代代果,滕光榮饒有興致,“年初果實綠色,年末變為橙黃色,到了翌年又轉為綠色,幾代果實同掛,寓意幾代同堂、吉祥如意,這正是代代果受市場追捧的原因。”
從無花果到代代果,滕光榮在農業領域里不斷嘗試、深耕。不過,熟悉滕光榮的村民知道,這位出生于“80后”的青年,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經與農業打上交道了。
滕光榮是瑯琊鎮浩仁村人,談起走上農業之路的初衷,他眼神堅定,“高中畢業后,干過廚師,做過企業‘白領’,總感覺缺少一個施展拳腳的舞臺。”2008年,從城市回到農村后,他和父親創辦了金華市綠田糧食專業合作社,承包了800多畝土地種植水稻。在父子倆的努力下,短短的幾年,合作社從原來的35人,發展到現在的300人,滕光榮父子也一下子成了遠近聞名的種糧大戶。
2012年,滕光榮在市區義烏街開了一家農特產品經銷店,銷售自己種的“浩仁”農家米以及茶葉、菜籽油、地瓜粉等農產品,走產銷一條龍現代農業產業化之路。
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鼓勵發展家庭農場,滕光榮敏銳地發現,家庭農場既能保留傳統農業的家庭優勢,又符合現代農業規模化、專業化、機械化的發展方向。于是,當年9月,他又申請注冊了金華市浩仁家庭農場,并且專門承包了100畝土地用于辦家庭農場。
如今,經過近五年發展,浩仁家庭農場不但配備了先進的農業設施,還實現了蔬菜、水果、糧食、水產等農產品高產、高效、低耗、無污染、無公害,成了許多城里人招待、聚會、宴請的地點,成了中小學生田園研學游的目的地。“在夏收季,孩子們來田間體驗割稻、打稻、風車吹谷……通過感受農業勞作的不易,直觀地明白珍惜糧食的道理,我覺得這樣特別有意義。”在他的眼中,一個集約高效兼具社會效益的生態農場正不斷照進現實。
農業打開了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為實現青年人生價值搭建了橋梁。滕光榮坦言,雖然農業生產周期長、受自然因素制約大,但是他堅信在國家惠農政策和政府部門的幫扶下,依靠勤勞的雙手,農業一定能走出康莊大道。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