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在婺城區行政服務中心,市民蔣女士正在為婆婆辦理戶口遷移事項。戶口遷移,這事可不省心:到村(社)開具親屬關系證明就少不了跑幾趟。但令蔣女士驚喜的是,在提供身份證件后,工作人員當場辦結戶口遷移事項,用時僅8分鐘。
事項辦理跑出“8分鐘”的速度,婺城“無證明城市”創建,暢通了群眾辦事“高速路”。
今年2月23日,金華市全面啟動實施“無證明城市”改革,今后在全市范圍內,所有政府機關、公共事業單位、服務機構(包括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不得要求群眾和企業提供任何形式的證明材料。婺城區各部門積極行動,推進“減證便民,優化服務”工作,打造“無證明城市”。改革工作開展以來,全區已辦理涉及取消證明事項11491件,其中涉及直接取消的2363件,申報承諾的2402件,數據查詢的2865件,部門核驗的3861件,讓群眾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便利。
1 “一支隊伍”,快速推進改革
“沒想到現在政府的辦事速度那么快,服務還這么貼心。”5月10日下午,某企業職工王先生來到婺城區行政服務中心咨詢因租房理由申請提取本人公積金賬戶余額的方式,沒想到工作人員不僅耐心進行了解答,還用短短5分鐘就辦好了相關手續。
“現在政府的辦事效率真是高。”王先生忍不住為窗口工作人員的熱情、細心點贊。
在接待辦事群眾時,做到有問必應、限時答復,真正將“微笑辦、暖心辦、我來辦、馬上辦”落到實處,這是婺城區各服務窗口工作人員給出的承諾。
這支專業隊伍,正是婺城區“無證明城市”快速推進的秘訣。據了解,自金華市開展“無證明城市”工作以來,婺城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先后多次召開推進會和部署會。面對時間緊、任務重的改革工作,區級層面成立“無證明城市”改革工作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19個鄉鎮(街道)同步成立工作專班,組建“專班隊伍”,落實村級“無證明”代辦員500多人,形成全覆蓋、全貫通的網絡渠道,實行主要負責人負總責、分管負責人具體抓、聯絡員實時聯、代辦員馬上辦的工作模式,確保改革任務快速推進。
為了使這支隊伍能夠拉得出、跑得動、有口碑,全區重點抓好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便民服務窗口辦事人員、鄉鎮(街道)專班人員和村級代辦員的培訓工作,從政策解讀、制度規范、辦事流程、情況應對等方面入手,提高相關人員的業務能力和服務水平。目前全區共組織各級培訓192次,受訓人數5023人次。“工作專班”還設立了政策解讀人員及咨詢電話,隨時為辦事人員提供業務指導。
“無證明城市改革后,很多事項辦事流程有了新變化,一開始很怕自己做得不到位,自從參加業務培訓,心里有了底,幫村民辦事也更加得心應手。”白龍鎮村級代辦員柯健康說。
以此同時,婺城區將“無證明城市”改革工作納入部門目標責任制考核和法治政府建設考核,按照“全鏈條”“全閉環”的要求,系統制定工作制度,包括聯席會議制度、專班工作管理制度、部門協同辦理制度、申報承諾和事中事后監管制度、責任追究和免責制度等。同時完善督查機制,堅持常態督查與領導抽查相結合,截至目前,區主要領導共開展督查調研10余次,開展部門一把手、業務骨干當一天代辦員活動、“兩代表一委員”到窗口體驗辦事活動,開展自查自糾119次,保障了“無證明城市”的實施。
2 “一張清單”,優化便民事項
半個多月前,市民張先生承租了位于市區曙光路的房屋,想要做小吃生意。該房屋沒有房產證,按照以前的登記要求,需要申請人去房屋所在地居委會開具產權證明才能申請經營所需的證照。但隨著“無證明城市”實施,已經不需要開具證明了。
“取消了這份證明材料,省了我不少事,無證明城市這項工作好,我以后一定要和朋友們多宣傳。”張先生笑道。
辦證群眾向市場監管部門提交設立、變更登記申請時,無需提交產權證明材料。按照已實施的住所(經營場所)申報承諾制,可直接憑身份證辦理所需證照。正是婺城區無證明城市“一張清單”帶來的“福利”。
為扎實推進此項工作,優化便民事項,在改革之初,婺城區就按照“六個一律”原則和“五個精細化”要求,根據雙向倒排原則,比對各單位要求提供的證明材料和鄉鎮(街道)、村(居)對外出具的證明材料,雙向展開對照,最終梳理出204項證明事項,研究決定直接取消53項、通過數據查詢49項、通過部門核驗67項、通過申報承諾35項。對“直接取消、申報承諾”的事項進行法律風險論證,除“直接取消”外,有關部門就其他三種“無證明”辦理方式的每一事項出臺操作辦法。
此外,發動全方位、全媒體宣傳,充分展示區委、區政府實施“無證明”改革的決心,提高市民的知曉率和參與率。區便民辦事大廳全部擺放易拉寶,懸掛標語橫幅,每個村都張貼宣傳掛圖,每一戶都發放宣傳手冊,并借助報刊、廣播、網站各類媒體和新媒體平臺開展主題宣傳,通過簡潔易懂的內容,讓群眾輕松了解“無證明城市”改革的關鍵事項。向社會公布婺城區“無證明城市”工作進展情況及監督熱線,接受社會監督,倒逼改革推進。
“我的公司原先并沒有在稅務部門進行登記,沒辦法取得《清稅證明》,還能正常注銷嗎?”近日,施先生帶著身份證來到區市場監管局窗口,想要注銷自己名下的一家個人獨資企業。
工作人員了解情況后,以數據查詢的方式取得該項材料,通過微信工作群與稅務部門的聯絡員取得聯系,核實相關情況,明確在稅務系統中確實沒有該企業登記信息后,為施先生當場辦結了注銷申請。施先生高興地說:“還是這樣方便。”
記者了解到,改革工作開展以來,婺城區已辦理涉及取消證明事項11491件,其中涉及直接取消的2363件,申報承諾的2402件,數據查詢的2865件,部門核驗的3861件,讓減證便民的改革真正走深走實。
3 “一個網絡”,精簡辦事流程
近日,吳先生因名下房產已出售,戶口要遷到朋友戶中,于是到婺城公安分局辦證中心辦理戶口遷移手續。受理過程中,工作人員發現吳先生所帶材料中缺少無房證明,立即通過釘釘群與區行政服務中心相關工作人員聯系并取得所需材料,先為吳先生辦理了戶口遷移手續,事后再按照內部流轉程序完成材料移交。
婺城公安分局行政審批科副科長杜嘯波說,“像這種證明,只要窗口工作人員把‘需求’提交給聯絡員,由聯絡員在群里進行數據共享交換,核實信息屬實后當場就能辦結,這樣群眾就不用跑來跑去開證明。”
從群眾跑變數據跑,關鍵在于打通“一個網絡”,才能精簡辦事流程。區司法局局長盛桂華說,實施“無證明城市”不是說不需要證明,而是不要讓老百姓跑斷腿去開證明。這就需要大刀闊斧去解決信息孤島、公共服務系統證明事項數量龐大等難題,為此,在創建過程中,婺城區在部門協同、數據共享方面下功夫,各部門盡可能提高數據查詢辦理方式的比例,要求各部門核驗渠道順暢,尤其是高頻事項,探索簡單快速的操作辦法。在大數據未能實現實時共享的前提下,釘釘、微信群要作為兜底方式發揮作用。同時,建立專班和代辦聯絡員釘釘工作群,實現工作任務迅速傳達反饋。積極與“無證明”查詢核驗系統開發公司對接,目前已為全區200多名代辦員統一配置賬號并組織測試。
此外,區司法局負責總結、提煉各地各部門的好經驗好做法,補齊短板,抓好創建方案的實施推進。“‘無證明城市’改革系統性、綜合性非常強,量大面廣,雖然經過前段時間的努力,我區改革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依然任重而道遠。”盛桂華表示,下一步,婺城區將繼續堅持以需求、問題和效果為導向,切實打通阻礙改革的重要堵點和關鍵環節,堅定不移地將“無證明城市”改革推進深化下去。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