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是社會治理最基礎的“細胞”,也是垃圾分類這場“攻堅戰”中最基層的工作單元。面對人人相關的垃圾分類工作,社區如何才能發揮真正作用,將垃圾分類工作做深、做實、做透,是一個基層治理難題。
劉軼倫是城西街道中山路社區的垃圾分類管理員,記者見到他時,他正從時代花園小區的各個垃圾分類點巡視回來。“現在的每個垃圾分類點都很干凈,小區的居民能有意識把垃圾進行分類,社區環境也是越來越好!”劉軼倫說,創建美麗城市,是大家一起努力的方向,創建美麗社區是“5+x”人員的共同成果。
據了解,城西街道中山路社區一共分為五個垃圾投放點,1號垃圾投放點在啟明弄小區靠近蘭溪門,相對較遠。2號、3號、4號點分別位于時代花園東門、西門、南門,5號點則在社區對面的怡和雅苑小區內。從社區建造垃圾分類投放點開始,劉軼倫就開始東奔西跑、忙上忙下。線路怎么排?水電怎么接?建造地進度到哪了?每一件事情,他都要親力親為跑現場,配合物業在各個垃圾分類點監工、督促。
打鐵還需自身硬。為打造“學習型”社區,劉軼倫召集各個樓道長集中學習,以自身行動帶動居民提高垃圾分類意識。他們前往每家每戶發放宣傳冊,為“不會分”的家庭做現場指導。經過一個月的大力宣傳,居民積極參與垃圾分類,志愿者團隊人數越來越多,每個垃圾分類點位確定了網格長、分揀員、志愿者,以“5+x”多方聯動大力推廣垃圾分類的宣傳。漸漸地,垃圾分類宣傳深入人心,隨著垃圾投放點建造完工,區域人員配備到位,中山路社區正式開啟了垃圾正確投放的“新高潮”。
垃圾分類投放工作剛開展不久,“小麻煩”卻不少。早上投放垃圾的人過多,分揀員根本忙不過來;部分居民不定點定時投放垃圾;居民集中的區域垃圾投放時垃圾桶不夠用……圍繞系列問題,劉軼倫召集各個點位分管人員展開討論,在居民過多集中投放垃圾的時間段加派分揀員,對部分不按時投放的居民進行勸導并安排區域志愿者蹲點巡視,垃圾桶不夠用多放幾個在旁邊備用。就這樣,大家群策群力,把問題一個個解決。
據劉軼倫介紹,中山路社區不僅有“5+x”人員配備,還利用了信息化數據和多媒體手段進行垃圾分類工作,信息化為支撐,“軟硬”結合同步推進,讓社區垃圾分類工作插上了智慧的“翅膀”。社區所轄5個小區均引入了智能垃圾袋發放機,短短四步流程就可以領到垃圾袋,為居民提供了便利。而且,社區建立了“反饋檢查”微信群,每日的垃圾分揀員工作在微信群進行及時反饋,看到有衛生不到位的地方拍照發在微信群,大家一起監督、一起整改,將檢查督導任務網格化,大大提高了社區垃圾分類工作的監督效率。
(見習記者田雙雙)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