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張苑)古婺窯火千年不息,金華酒萬家飄香。連日來,一款由國家級非遺項目婺州窯燒造技藝傳承人呂永明和婺城區非遺項目傳統獼猴桃果燒酒釀造技藝傳承人李斌鋮合作研發的典藏酒禮盒通過各自渠道代理發售,開啟了婺城非遺傳承人通過深度融合發展文化經濟的一次新嘗試。
這套禮盒中,酒瓶及酒盞均選用草木灰釉自然發色,酒瓶選用了竹瓶變形,保留了婺窯古樸的藝術個性。唐代陸羽《茶經》載:“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在茶圣筆下,婺窯茶具品質上乘,位列探花。這是婺窯唯一見于古代文獻的記載。據貢昌《婺州古瓷》相關論證,婺州窯因州得名,與龍泉窯等同屬婺窯系,興于商周,盛于唐宋,于明清時期逐漸衰弱,前后綿延2700多年。
相較之下,金華獼猴桃果燒酒釀造技藝則鮮為人知。據介紹,這種果燒酒釀造技藝曾流行于金華民間,以純果肉為原料入窖,發酵完成后經蒸餾而得。早年,酒精度不過十幾度,后經沙畈李氏家族改良,酒精度提高到五十多度,形成了下喉綿軟、酒后不上頭的果燒酒。
目前,呂永明正在鉆研并嘗試恢復婺窯系鐵店窯等特色品類,李斌鋮則創辦了合作社,在塔石鄉栽種了500畝獼猴桃樹,在沙畈鄉石宮村搭建了生產線。
這樣的深度融合很快在婺城非遺圈引發熱議,眾非遺傳承人紛紛躍躍欲試。非遺傳承人方根木靠著打年糕的手藝撐起了一家人的好日子。平日里,老方總愛研究機械,思量著改裝自家生產設備,突破行業內諸如效率低、全手工等技術瓶頸。長山鄉的非遺傳承人老章近兩年憑著他一手了得的切年糖手藝走紅了金華人的朋友圈,其中,一款招牌年糕糖總是供不應求。量上不去,癥結就在這年糕要經手工刨絲晾曬才能下鍋。老章找到老方,二人合計著抱團定制,克服手工不量產的難題。
此外,諸如金華糕點師傅選用金華佛手加工工藝制成的蜜餞、果脯,研發“佛手餅”,選用火腿研制“火腿餅”;扎染融合婺劇臉譜刺繡;剪紙融合版畫等系列探索正在進行中。
婺城區非遺中心主任朱明升表示,通過深度融合探索文化經濟是非遺經濟發展過程中一次重要的“破題”,這將推動非遺傳承人進一步深化非遺產品的個性化、差異化,為非遺文創產品進入市場提供更有利的議價空間。在此過程中,非遺抱團發展還需要諸如互聯網技術、食品研發等各類專業人才的加入和支持。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