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張苑)經過44天的持續創作,日前,婺城區漆畫傳統技藝非遺傳承人倪建新終于完成了自己的大漆文創新作。一幅長1.35米,寬0.85米的畫板上,一幅大漆岳飛像氣勢磅礴,旁側題“還我河山”,倏然間喚醒了記憶里那個充滿離別與遙望的大宋,以岳飛為代表的民族英雄前仆后繼征戰沙場,亦如疫情突如其來,醫務工作者、志愿者紛紛奔向戰“疫”現場,幸而有他們,山河無恙。畫面凹凸有致,呈現淺浮雕效果,立體感強,色彩鮮明,觸感光潤。
倪建新介紹,這是他基于傳統漆畫進行的文創探索。先在畫板上勾勒出畫面輪廓,再打好底,在輪廓線上打上小釘子,留出一截作支撐,然后刷一道大漆,晾干后,再刷一道,如此往復,最終用小刀切割刻畫出人物細節。這是早年傳統漆畫在家具制造及家裝家飾制作中常用的技法,久已無人問津。
自18歲時初學漆畫,年復一年,這壇大漆已伴著倪建新走過了45個年頭。“既然下決心要做一件事,就要堅持一輩子,把它越做越好。”老匠人的言語淳樸無華,卻擲地有聲。一幅漆畫可大如屏風,可小如扇面,從一遍又一遍地打底,到幾番費思量的輪廓設計,再到一次又一次的調色配比,一個個局部落筆的把握,一層覆蓋一層的鋪陳描畫,各色人物花鳥活態漸生,頗顯氣度,一幅稍精致的作品,倪建新總要忙活半月有余。
舊時各家請漆工師傅上門,多是因為婚嫁之儀或喬遷之喜將近。在八九十年代,因為活兒多,時間緊,倪建新手頭總會備上一個小本子,按各家的好日子做好排期,漆好了新郎家的大床、衣柜等大紅大件,又趕去畫新娘的床頭柜、書柜、圓桌等喜慶嫁妝,婚禮當日,兩家物件往婚房里一放,便是天造地設的一整套。一把把的大紅喜糖被塞進倪建新手里,讓愛吃甜食的他甜在嘴里,樂在心里。
一晃數十載,倪建新執著一筆漆畫技藝,創辦漆畫傳承基地“紫陽漆畫館”,先后落地公益創投項目“漆畫進校園”、“漆畫進社區”,走進莘畈鄉、箬陽鄉,以大漆墻畫助推鄉村文化建設。非遺傳承路漫漫,須將上下而求索。年過花甲的倪建新感受到了婺城大地徐徐吹起的“文創風”,在逐步恢復傳統漆畫技藝的同時,試水文創,讓漆畫藝術連接人們記憶里的鄉愁。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