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張苑)農歷八月已經收尾,婺城大片佛手苗圃里,千姿百態的佛手果漸漸轉黃,在大美田園中流逸芬芳,引來往車馬人流駐足欣賞。然而,在婺城區羅店鎮唐村,今年的佛手銷售周期已宣告結束。
自2月佛手開花,開始銷售佛手花盆景,到7月佛手掛果,銷售佛手青果,到8月佛手轉黃,開始銷售佛手黃果盆景,截至十一假期,唐村今年的佛手產品已悉數售罄,各家唯留下零星幾盆預定未提貨或是贈予好友親朋未寄發的。花農們正忙著將佛手苗移入大棚,精心養護,以待來年的豐收。
佛手進入開花旺季,佛手盆栽以35元至40元的價格熱銷苗木批發市場。佛手結出了青果,淘寶各家店小二便紛紛來到唐村,精挑細選佛手鮮果,或拍照或直播,喚醒了沉睡一年的線上“佛手熱”。前不久,佛手果成熟,唐村的最后一波“秒殺”進入倒計時。山東、江蘇甚至遼寧等地的苗木商戶紛紛來到唐村田間地頭,三五百盆一車,浩浩蕩蕩運往全國各地,將金華的一縷馨香傳遍九州大地。
唐村是遠近聞名的“佛手村”,20多年來,唐村人家家戶戶種佛手。目前,全村共有佛手種植面積300多畝,占婺城區佛手種植總面積的六成以上,其中盆栽佛手占八成。佛手種植是唐村的一大特色經濟,也是村民們的主要經濟來源。
然而,由于佛手種植存在一定技術難度,佛手消費市場存在區域局限,尤其2000年后,金佛手經濟一度受挫,種植面積也一度萎縮。唐村的佛手產業經營也一度處于自產自銷、坐商收購的初始化狀態,這為唐村佛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局限。那時,村里的絕大部分佛手產品都以三五十元一盆的價格經由批發商流向零售市場,批發單價僅零售價的一半。振興佛手經濟成了唐村人的共同愿望。
“農二代”唐國強自1999年退伍還鄉后,便開始種植佛手。20余年間,佛手經濟在市場大浪中幾起幾伏,最終促成了唐村從原來的散戶多、規模小發展為如今的大戶多、規模大的格局。平日里,看著年逾古稀的老父親和許多村民一樣,從清晨到黃昏忙碌在佛手大棚中,卻因渠道瓶頸,沒能讓自家的佛手賣出好價錢,唐國強便開始四處考察,了解苗木銷售行業的新做法。
北上廣深等城市主題花卉市場里苗木上掛的二維碼給了唐國強啟發。顧客掃一掃二維碼,就能了解對應苗木的科普知識、傳統文化及養護方法,一個手機應用,在增強產品與顧客之間互動性的同時,提高了苗木銷售后的存活率,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相應品類苗木家庭種植的流行。他認為,佛手作為地方特色產品,承載著源遠流長的佛手文化,具有卓越的觀賞性,是帶著金華標志的“活態文玩”,唯有打破目前佛手種植技術存在的專業壁壘,才能讓人們真正走進佛手,讓佛手經濟走進千家萬戶。眼下,他正在籌備為自家佛手注冊商標,初探佛手文化經濟。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