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教育進校園
本報訊(記者張苑)校門口是一片方正的泥土地,孩子們踩著小泥點兒走進校園;一進校園迎面就是一片番薯地,小紫薯被校園里的熱鬧喚醒,伴著“小鋤頭”們辛勤的勞作,歌唱起豐收的和鳴;校園后院還有一大片菜地,芹菜、青菜、辣椒等各色蔬菜在風中搖曳出一個碩果累累的秋……農耕走進校園,泥土地里生長出“會呼吸”的教育。近日,婺城區首屆校園農耕文化節在金華市站前小學舉行,市、區兩級教育部門有關負責人,金華市農科院等有關專家,學校師生及家長歡聚一堂,共慶校園豐收節。
活動現場,只見一群孩子圍著學校前庭的一小方塊土地,時不時地爆發出陣陣歡呼聲。原來,這天是大家一起栽種的小紫薯們破土而出、喜迎豐收的日子。
移步中庭,精彩的兒童畫展讓人應接不暇。向日葵正在仰頭和太陽公公說著悄悄話,小紫薯在泥土地里和小蚯蚓玩耍,紅蘿卜長成了宇宙飛船的模樣……近旁,新烤的番薯飄來甜香,新做好的紫薯饅頭剛剛搬上籠屜……
四年級小朋友吳彤這學期種了小辣椒,看著枝頭碩果累累,小朋友不禁笑出了酒窩。聊起心愛的小辣椒,小朋友眼里盡是興奮:“撒一把籽,埋進土里,澆一點水,就長出了苗苗;要是遇上大太陽,沒有及時澆水,它就枯萎了,前功盡棄,就得補種。每一份食材都來之不易,所以,我們都要珍惜糧食,還有蔬菜。”而在媽媽邱香蘭看來,這株陪伴孩子成長的小辣椒帶來的改變遠不止這些。她告訴記者,從前帶孩子回老家,只教會孩子認識少許作物,學校開辟了農耕教學內容,讓孩子直接參與農事體驗,無形中學會了觀察,學會了分享,還在她的幫助下做了辣椒醬犒勞愛吃辣的老爸,讓夫妻倆欣喜不已。
李羅蘭是學校三年級語文學科教師。她介紹,每班分到的幾平方米菜地,成了老師們探路學科融合的第二課堂。幾月前,語文組與科學組融合,帶領孩子們對著青菜地寫觀察筆記,不少擅于農事的孩子家長也積極參與到這個“第二課堂”的教學中來,牽起了家校聯系的紐帶。眼下已是第三次收割,今天學校食堂將會推出孩子們共同的勞動成果。
校長葉惠介紹,開展農耕教育,既是讓孩子們感受“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領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也是意在借助大自然的給養為孩子們的成長提供肥沃的土壤,成為德育和美育的載體。據介紹,去年,老師們還領著孩子們一起種棉花,到了成熟季,孩子們將棉花采下曬干。學校請來了一位彈棉花的老手藝師傅,現場展演,將棉花做成了棉被,讓大家體味了非遺文化的魅力。那時正值臘月寒冬,經過孩子們的共同倡議,這床棉被被送去千里之外貧困地區的孩子手中。
據悉,伴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有關實踐的進一步推進,“生態教育”也在婺城大地上生根發芽。婺城區金師附小鳳山校區等新建校園將生態理念融入了景觀設計;金華市環城小學等歷史悠久的老校區也設立了植物園等功能區;不少學校還以研學游為契機,帶領孩子們走進農耕文化園,走進自然,感受自然,將生態理念深深植入孩子們的心田。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