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大會上,婺城區瑯琊鎮水竹蓬村榮獲“全國文明村”這一榮譽。而在水竹蓬村創建文明村工作取得驕人成績的背后,離不開婺城區委統戰部的不懈助力。
水竹蓬村是婺城區4個少數民族村之一,位于瑯琊集鎮往西1.5公里,距金華城區22公里,由原水竹蓬村和花塢村合并而成。全村現有居民76戶,共242人,有漢族、畬族、布依族等民族,其中畬族共有35戶共87人。
“我們村是婺城區第一批實行異地搬遷下山脫貧的行政村。”水竹蓬村黨支部書記藍壽林說,“當年村里沒有通公路,村民要買一擔米,就要早上出山,直到晚上才能回來。小孩上學難、年輕人娶媳婦難、生病看醫難也成為了村子的三個‘老大難’問題。”為有效促進村莊經濟發展,提高村民和村集體經濟收入,區委統戰部先后助力水竹蓬村完成了下山安寨、打造脫貧富民綠色產業等工作。
針對少數民族散雜居、村集體經濟薄弱、村民收入較低等問題,區委統戰部通過項目扶持、文旅帶動,打造“一村一品”項目助推水竹蓬村振興發展。在項目建設過程中,豐富的山林資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不僅建成了300畝紅豆杉基地,還逐步開發出有機茶、高山蜂蜜等特色農產品產業鏈,每年實現村民增收20多萬元,通過發展光伏發電產業、入股區級消薄項目,村集體每年增收5萬余元。同時積極舉辦餐飲服務、車工焊工、來料加工等行業就業技能培訓10余場,帶動村民就業,創收近30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逐年提升。
在帶動村民收入增長的同時,區委統戰部大力推進村子的硬件設施升級,自2018年起,先后通過“雙百村結對行動”爭取幫扶資金60萬元,全部用于投入水竹蓬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先后建成2000平方米的休閑廣場、特色長廊和涼亭,并對民居外墻統一進行粉刷,讓民族特色文化上墻,打造獨具江南氣質和民族風韻的建筑風格。此外,村子里還建起了文化活動室、公廁和垃圾房,完成截污納管工程,重塑了“潔凈美”的鄉村底色。
在不斷推進硬件升級的同時,水竹蓬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也走在了前頭。征求村民意見、通過村民討論,制定了村規民約,傳承發揚“四不祖訓”“家訓十則”,以家規家訓引領基層治理。全村每戶村民的家規家訓均上墻,在村內逐步形成了共同遵守、相互監督的良好風氣,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鄉村、浸潤人心。
在水竹蓬村文明村創建工作中,區委統戰部還通過開展理論宣講,組織開展環境整治、文明勸導、慰問空巢老人等共建活動,引導村民做鄉村文明的參與者、踐行者、傳播者。此外,村內還設立了網格巡邏隊、平安理事會、監督委員會等自治組織,暢通了群眾參與渠道,激發了群眾參與創建工作的熱情。
“好多年沒這么開心了,真好看。”72歲的畬族村民藍菜花與丈夫結婚已有55年,畬族文化節舉辦的當天,她穿著畬族的民族服裝,牽著丈夫的手,唱起了動聽的山歌。通過建成畬族文化禮堂、設立畬族文化展示廳、打造畬族飲食文化農家樂、舉行畬族文化節等特色文化活動,區委統戰部在建設村民生活家園、精神文明家園時融入了核心“畬”元素,將水竹蓬村建設成為畬族特色明顯、生態環境良好、設施配套齊全的特色村寨。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