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入十二月,寒風凜冽,地里的莊稼早已采收完畢,露出光禿禿的土壤。在婺城區蔣堂鎮開化村村民周順福的家中,一屋子的番薯堆成了一座“小金山”。“番薯除了直接食用外,還能進行深加工做成番薯粉、番薯面等,用處多著呢!”周順福說道。
番薯是一種高產且適應性強的糧食作物,在物質匱乏的年代是百姓賴以生存的重要糧食之一。現在,隨著生活質量的不斷提升,番薯作為綠色食品的保健功能逐步被發現,它從眾多糧食作物中脫穎而出,成為了一種健康生活的新標志。
今年50歲的周順福第一次嘗試大面積種植番薯,成為了一位熱情又執著的“薯”農。2017年,周順福順應時代發展,并唱響生態環保的口號,關閉了經營七年的生鴨養殖場。前方的路該怎么走?今后的生計該怎么辦?養殖場關閉以后,如何選擇發展新好產業成為了他日思夜想的問題。種了幾年的苗木后,2019年,周順福經朋友介紹,看中了產量高、口感好的新品改良番薯,決定改種番薯。就這樣,周順福從一名養鴨人轉型成為了一名家庭農場主。
“不怕苦、不怕累是我們農民最大的優勢,所以,我還是決定在農業老本行上下功夫,況且,我們蔣堂的土地有著獨一無二的‘硒’優勢。”周順福說道。
說干就干。今年3月,他在省農技中心、省農科院、金華市農科院等單位指導下,承包了102畝的土地,建起了番薯種植基地。基地以種植鮮食加工番薯新品種為主,農田內種有浙薯13、浙薯33、浙紫薯3號、金薯926、金徐薯69等10個品種的番薯。其中,小香薯種了70多畝。小香薯因“小身材、好口感”深受消費者喜愛,其味道香甜,水分含量適中,含有大量膳食纖維,幾乎不含脂肪和膽固醇。與此同時,小香薯正常畝產量達到1500公斤,市場零售價平均達6元/公斤,效益可觀。
經過7個多月的精心照料后,周順福在10月中旬獲頭年番薯豐收。看著滿地的“黃金果”,他心中早已勾勒好一幅新的農場發展藍圖。他說,“小香薯的營養價值和經濟價值都非常可觀,今年的收益還不錯,明年,我還將繼續提質提量,做出實打實的好產品,打造一個專屬于番薯的新品牌。”對未來,周順福充滿了憧憬。
風雨中成長,摸索中前行。在農業大鎮蔣堂鎮,像周順福這樣腳踏實地、辛勤耕耘的農民還有很多,他們不畏挑戰和困難,用雙手和智慧創造一個個家庭的幸福生活,也為蔣堂鎮打造出了農業強鎮這張金名片。(記者彭麗莎)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