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彭麗莎)每年的農歷十月廿六,是婺城區雅畈鎮九同村一年一度的廟會。這一天,也是銅山斗牛場上演“速度與激情”的精彩時刻,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金華斗牛一觸即發。這時候,只見斗牛場四周的淺山上,早早擠滿了觀眾,坐的、站的,層層疊疊,熙熙攘攘,吶喊助威,好不熱鬧。斗牛場內,一聲令下,兩牛四目怒視,夾尾低頭,四角相抵,奮力爭斗,氣氛隨即緊張起來。
上月10日,熱鬧的場景重新出現在了銅山斗牛場。1954年出生的朱淑文是一名斗牛狂熱愛好者,自打7歲開始,就跟著父親擇斗牛、養斗牛、學斗牛,靠著熱愛和堅持,如今,他已被評定為第二批金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金華斗牛”代表性傳承人。
“銅山斗牛的歷史非常悠久,早在一千多年前的趙宋明道年間就有了。”朱淑文介紹道。魯迅先生也曾在《觀斗》一文中寫道:“看今年的《東方雜志》才知道金華又有斗牛,不過,和西班牙卻兩樣的,西班牙是人和牛斗,我們是使牛和牛斗。”(《魯迅全集》第五卷)。可見金華斗牛歷史源遠流長,流風余韻,綿延不絕。
當然,斗牛這一習俗得以代代相傳,且如春風般傳播至各地,背后離不開像朱淑文這樣世代相傳且堅守這份斗牛文化的斗牛家族。
“我的外公在上世紀30年代的時候,就開始熱衷于養牛斗牛,把牛像自己的孩子一樣照顧,后來成為了一名附近小有名氣的拆牛手。”朱淑文介紹。在其外公影響之下,朱淑文的父親朱勛棋同樣熱愛養牛、斗牛,學得了一手折斗牛、拆牛技藝。
一直到改革開放以后,50多歲的朱勛棋方有機會開始正經地養牛,斗牛這項娛樂活動也慢慢復興。同樣,在朱勛棋的影響之下,朱淑文自幼便種下了斗牛的種子。
上世紀80年代,朱淑文自幼種下的這顆種子正式開花結果了。“我家祖傳斗牛技巧有兩項,分別是擇斗牛和拆牛。”朱淑文說道。斗牛之選非常講究,如何挑選一頭性情相投的斗牛,朱淑文有一套自己的經驗。牛品種必須是性躁的黃牛,牛皮厚實,牛角生硬,眼睛突暴,耳小尾輕,這樣的牛才好斗。
選好心儀且貴重的牛后,養牛才是關鍵。養斗牛的人會把斗牛當作自己的孩子一般對待,取上一個響亮豪氣的名字,平日里配以好酒好食喂養,甚至會細致地掛上蚊帳,以防斗牛被蚊蟲叮咬。就這樣,從斗牛出生到正式上斗牛場,養牛人至少會養上3年以上。這中間,斗牛每月進食的花費便高達600元以上,前期成本預估6萬元以上。這對于朱淑文來說,成本雖高,但是絲毫不影響他對斗牛的熱愛。
養牛千日,終到一決高下之時,養牛的人特別在乎輸贏,他們比的是自己在鄉里的面子和威信。斗牛不僅考驗著牛和拆牛手的技藝,也考驗著牛和人之間的默契度。怎么做到激發牛性,又將牛保護得當,正需幾十年的技巧磨練和經驗積累。
幾十年來,除了在本地表演外,朱淑文與愛牛還受邀前往全國各地表演,把這項地方習俗文化傳播至大江南北。前些年,因為養牛成本過高,斗牛收入甚微,村內少有人堅持養斗牛。現在,隨著斗牛文化得到有關單位的重視和推廣,雅畈斗牛活動慢慢變得火熱,斗牛人的經濟收入也得到了進一步的保障,養牛人對于未來的斗牛發展也變得充滿信心。
目前,朱淑文的兒子也加入了斗牛行列中,接過父親手中的接力棒,為斗牛文化注入年輕力量。
非遺文化作為民間文化、草根文化、鄉土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源頭和根基。保護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提高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意義。正如朱淑文這樣的斗牛世家,他們代代守護斗牛文化,在熱愛中堅守,在挫折中傳承,不忘初心地把這份珍貴的地方文化留存下來,在歷史文化的長河中熠熠生輝。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