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粟裕將軍率領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進入浙江打游擊,300多名紅軍來到沙畈鄉銀坑村駐扎練兵,在這座老房子里斷斷續續生活了3年……”日前,記者走進沙畈鄉銀坑村,濃濃的紅色文化氣息撲面而來,銀坑村退休老支書陳根清娓娓道來發生在這片土地上可歌可泣的紅色往事。
銀坑村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是著名的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在游擊戰爭時期創建的老革命根據地之一。在艱難的革命征程中,革命先輩們以滿腔的熱血和錚錚鐵骨,寫下了一段段刻骨銘心的紅色記憶,留下了許許多多的紅色遺跡。如今,這些豐富的紅色文化遺跡被銀坑人逐步挖掘,以嶄新的方式呈現在世人面前。
在銀坑村文化禮堂,銹跡斑斑的鐵鍋被當地群眾保留至今,紅軍戰士曾用它煮米粥,熬過物資匱乏的動蕩歲月;整齊擺放在展柜中的土銃、子彈、銷煙筒和佩劍等戰利品,奏響了一曲革命途中不畏艱險、奮勇前行的英雄贊歌;一雙雙破舊的草鞋,曾支撐著紅軍走過雪山草地,在崎嶇的道路上踏出堅實的足印,邁向勝利的終點。還有泛黃的書頁、上銹的油燈、早已硬化的橡膠水壺……一件件帶著歷史年輪的陳列品講述著高舉旗幟踐初心的紅色過往,深深烙刻進參觀者的心里。
“我們眼前的這個軍號,是紅軍挺進師的施號員真正使用過的,在當時用來發布部隊集結、出操、整訓、沖鋒等軍令。”陳根清介紹,紅軍挺進師在離開銀坑村之前,將軍號交到了地下黨支部書記陳永豐的手中。革命時期動蕩不安,陳永豐于1944年慘遭國民黨迫害,軍號由他的女兒陳黨花傳承,解放后,由銀坑村的歷任黨支部書記保存至今。“革命遺物得以完整保存實屬不易,對銀坑村民來說,軍號代代相傳,是對革命先輩的一種深刻懷念,也是對革命精神的一種傳承。”
陳舊的老物件是過去動蕩歲月的注解,80多年過去了,革命親歷者和見證者逐漸逝去,但歷經戰火硝煙保存下來的老物件依然煥發著光彩,在時間長河里,清晰地勾勒出歷史的輪廓。在銀坑村,紅色主題文化禮堂、粟裕將軍紀念館早已修建完備,挺進師紀念室、紅軍洞、紅軍棚均在完善中,每年,廣大黨員干部和少先隊員都會來到這里,觸摸紅色記憶,還原革命歷程,賡續紅軍精神。
在老物件里透視歷史、解讀時代,能夠了解過去、感知現在、啟示未來。守護這些閃耀著歷史光輝的紅色血脈,傳承永不磨滅的紅色基因,匯聚一往無前的堅定信念,是我們的使命與責任。百年恰是風華正茂,紅色精神歷久彌新,邁向新征程的中國共產黨,舉世矚目。(記者張紅星)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