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俊攝
記者蔡陽彪攝
奮斗創造歷史,實干成就未來。2月2日,區九屆人大五次會議隆重開幕,區委副書記、區長黃國鈞作政府工作報告。連日來,各界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們圍繞政府工作報告展開熱議。大家認為,報告回顧2020年工作客觀實在、鼓舞人心,確定2021年目標科學務實、振奮人心,部署新一年的工作明確具體、重點突出,符合全區人民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愿,既有打動人心的溫度,又有堅定信心的內涵,讓人充滿希望和干勁。
人大代表王平——
建設數字經濟產業園打造婺城“數字名城”
“發展數字經濟對推動婺城產業優化升級,帶動新經濟產業快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婺城區是浙江省重要交通樞紐,擁有浙江師范大學、金華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資源,在交通、人才等方面具有發展數字經濟得天獨厚的優勢!眳^人大代表王平說。
王平建議,要加快培育數字經濟產業集群,打造婺城“數字名城”。高鐵新城板塊占地規模大,可利用其交通優勢建設數字經濟產業園,招引數字經濟企業總部入駐,為婺城區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要深入實施“人才新政2.0版”,精準施策放大產業效應。主動對接滬杭等地科創資源,打造“孵化在滬杭,轉化在婺城”的協同創新模式,并為創業平臺與人才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支持。
(記者馬曉芬)
人大代表王書智——
推進下山安居創富加快實現“共同富裕”
區人大代表王書智一直關注山區發展。他認為,按照“政府引導、農民自愿、量力而行、分步實施”工作導向,要把下山搬遷與抗災避險、危房改造、增收創富有機結合起來,進一步改善山區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擴大就業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有機統一,真正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落細落實。
圍繞如何更好推進下山安居創富工程,王書智建議,一是取消非整村不能移民的規定,采取誰有意向誰先移民的政策。下山搬遷過程中,在立足婺城實際、尊重農民意愿的基礎上,以改革創新思維深入推進下山搬遷工作。二是堵塞政策漏洞,讓下山安居創富工程真正惠及山區百姓。建議有子女的老年人下山搬遷必須與子女一起下山搬遷,防止以老人名義移民、子女不移民等亂象。三是加快工作進度,推進安置房建設。建議相關部門盡快出臺政策,排出計劃方案。四是多措并舉,靈活運用安置政策。建議對自購商品房的山區群眾實施貨幣安置,讓村民有更多的選擇余地。
(記者傅偉炎)
人大代表潘向鋒——
挖掘婺城歷史文化傳播紅色革命力量
“挖掘當地歷史文化與傳播紅色革命力量,對于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意義!眳^人大代表潘向鋒說。
婺城自古為文化禮儀之邦,更是一塊紅色革命滋養之地。如何進一步挖掘婺城歷史文化、傳播紅色革命力量,潘向鋒建議,要深入發現和挖掘婺城歷史人文故事,串點成線、連線成面,整合設計出一條“紅色路線”,同時加強國防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和思政課堂學習,打造紅色教育“金名片”,讓歷史文化成為有趣的、有利的、有益的“活態傳承”。結合社會力量,鼓勵創新和創造,讓婺城的人文魅力、傳承風采、創新成果得到更好地展示和傳播,激發更多的人熱愛婺城人文歷史,進而加入到歷史文化傳播的隊伍中來。(記者田雙雙)
人大代表王未寒——
建設“兩區”中醫醫聯體提升基層醫療滿意度
浙派中醫、婺州醫學源遠流長,如何挖掘其深厚內涵,形成富有婺學特色的中醫藥體系,是婺城文化自信所關注與研究的話題。
為進一步發揮中醫藥在群眾防病治病中的“簡、驗、便、廉”優勢,王未寒建議籌建中醫醫聯體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醫療、醫保、物價、市場監管等工作,整合婺城區、開發區28家公立基層醫療機構的中醫藥服務資源;實現對基層衛生服務機構中醫藥服務的“人、財、物”的托管;由中醫醫聯體負責建設中醫藥服務場所,完善中醫人才培養體系,嚴控醫療質量,梳理配送流程;將基層醫療機構中醫藥人員培養培訓納入中醫醫聯體統籌管理。相信通過中醫醫聯體的建設,能進一步滿足婺城百姓對中醫藥服務需求,提升基層患者就醫滿意度。
(記者翁哲寧)
人大代表劉欣——
建立“適老化洗浴服務”提升高齡人口幸福感
在養老服務漸趨細化的今天,洗澡對于常人而言再簡單不過,但對高齡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殘疾老人、孤寡老人而言,這件看似普通的小事卻因私密性、行動不便、洗澡設施缺乏等因素,成為老年人生活的一大難題。
目前,婺城區完善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遍地開花,但主要止于提供助餐、休閑等基礎服務功能。劉欣建議,可以充分利用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落地優勢,開展“適老化洗浴服務”,通過固定助浴點或流動助浴快車等形式,在老人居住集中的區域,建立固定助浴點,定時開放,為各類老人提供低價實惠的服務;通過流動助浴快車,以流動服務的形式,為山區、農村的高齡老人、失能老人提供助浴服務;以“公辦民營”的形式,由擁有專業洗浴護理服務的團隊進行承接適老化洗浴服務;同時,建立老年人洗浴的風險防控機制,為老年人切實解決生活難題。
(記者翁哲寧)
人大代表孟麗——
優化物業管理共促社區和諧
目前,婺城區范圍內共有生活小區834個,物業管理成本隨著勞動力成本的增加逐年提高,物業管理費用也水漲船高,前期物業管理費的指導意見已難以適應新的市場成本及調價機制。而且隨著改革的深入,婺城的營商環境日漸優渥,同時也伴生著某些新問題。
為進一步規范物業服務收費行為,保障業主和物業管理企業的合法權益,孟麗建議相關部門應遵循合理、公開以及費用與服務水平相適應的原則,修訂新的收費管理實施辦法;會同物業公司主管部門加強對物業服務收費的管理、協調、監督和指導;按照政府指導價管理的小區物業,根據小區規模、檔次、環境、服務設施等因素,對派駐物業服務的人員數量、公共性物業服務的內容、服務質量水平等方面實行等級收費制度。(記者翁哲寧)
政協委員夏環——
數字賦能創新提能實現婺城跨越式發展
婺城正處于圖強發展的戰略機遇期、關鍵突破期和跨越發展期,面對機遇和挑戰,政協委員夏環認為要重視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帶來的提升,加強對企業數字產業與創新發展等內容的關注,以此推進婺城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發展能級再上臺階。
就如何實現婺城跨越式發展,夏環建議,堅持數字賦能,提升婺城工業園區基礎配套設施,強化基層治理創新與數字化的深度融合,提升數字化治理水平;以創新為抓手,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強對人才的吸引力,培養實用性人才;加強對征遷企業的合理規劃與合理安置,做好宣傳和引導,發動企業共同參與婺城征遷工作,為婺城高質量發展增添動力。(記者張曉君)
政協委員張標——
加大政策宣傳力度保障企業人才福利
張標是來自城中街道的政協委員,多年從事教育培訓行業的他,對人才與就業的議題十分關注。他表示,婺城區出臺了許多關于人才與就業的政策,政策內容很好,補助也很豐厚。
對于政府出臺的相關扶持政策如何更好地幫助企業和個人發展,張標建議,應加大婺城區人力與就業政策的宣傳力度,如舉辦企業負責人培訓班、印發政策的解讀小冊等,將政策的具體內容在每一個個體中間入腦入心,助力企業吸納更多優秀的人才,充分發揮人才作用,為婺城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記者范卓崢)
政協委員陳凱瑜——
均衡配置城鄉教育資源
陳凱瑜是蔣堂鎮的一名人民教師,他親眼見證、親身體會了近些年婺城對教育事業的重視——“花滿校園”為美麗校園建設插上翅膀;區教育大會的召開、首屆教師節的舉辦,提升了教師這份職業的榮譽感和幸福感。
今年,陳凱瑜依然將目光聚焦于教育領域,他提出現階段應更關注城鄉教育資源均衡問題。他表示,目前,婺城城鄉教育資源配置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均衡,特別是教學場地和師資力量方面的差異較為明顯。他建議進一步統籌配置城鄉教育資源,合理分流生源,可對接上級有關部門,并完善配套政策措施,進一步規范包括網絡平臺在內的各招生平臺,避免生源的無序、不規則流動,從而保證城鄉教育高品質、均衡發展。(記者范卓崢)
政協委員嚴振江——
完善經營理念方法打響”婺“字旅游招牌
政協委員嚴振江一直從事酒店經營管理,他認為,賓館、酒店、旅行社作為旅游的三大支柱行業,極大地推動了當地經濟發展,在婺18年,他見證了婺城社會經濟發展的日新月異,談及婺城的旅游產業,他認為最重要的是改善經營。
他建議,提升旅游范疇的廣度,旅游是一種生活方式,可拓展至商業、休閑等領域,婺城山區秀美、城市繁華,文化底蘊豐厚,旅游資源層次感很強,足夠烹飪一桌浙中旅游的“滿漢全席”;提升旅游內涵的深度,婺城旅游可以從人文歷史、文化思想、文學藝術等方面挖掘其內涵深度,從而實現從感官享受到心靈震撼的飛躍;提升旅游定位的高度,婺城旅游應高舉金華旅游大旗,爭當金華旅游的排頭兵,帶動金華旅游全面發展;提升旅游設計的精度,目前,婺城有許多優良的旅游資源還只是單線發展、單兵作戰,因此,需設計若干條精品路線,帶動輻射周邊,打造金華旅游的核心產品;提升旅游營銷的力度,旅游營銷可從“要架構、要機制、要目標、要策略、要循序漸進”等五方面推進,找準婺城亮點、突出婺城優勢,打響“婺”字招牌,使婺城旅游聞名遐邇。(記者范卓崢)
政協委員吳苗苗——
創新實體經濟發展模式助力“雙城”戰略迭代升級
一個城市實體經濟的發展能夠更好地帶動居民走出家門,帶動城市高質量發展。2020年疫情期間,婺城區通過發放消費券1700余萬元,舉辦消費促進活動160余場,打造消費地標6個等有力措施,讓實體商業經濟得到快速反彈,第三產業迭代升級,居民消費大大提升。
為下一步能夠更好地拉動經濟增長、擴大居民消費,政協委員吳苗苗建議,一是在面對實體經濟同質化嚴重的現象時,要進一步了解消費者的需求,大力發展個性化和差異化經濟;二是要增加對本地品牌的關注度,加大扶持力度,培養時尚力量,利用好“春筍效應”,增加本地品牌的個性化和競爭力;三是要豐富商業層次,加強休閑型商業和消費型商業間的聯動性,助力“雙城”戰略迭代升級。(記者張曉君)
政協委員馬鋼鋒——
推進海綿城市建設促進生態文明發展
“每年梅汛期間,婺城頻繁出現暴雨天氣,對城市防洪排澇造成不小的壓力,海綿城市建設可以有效緩解城市內澇,對保護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具有重要意義。”從事建筑行業三十余載的政協委員馬鋼鋒說。
馬鋼鋒建議,婺城應該持續深入推進海綿城市建設,讓城市“在澇時能吸水、在旱時能吐水”,最大限度保護自然水體,構建良性水循環系統。通過屋頂綠化、下沉式綠地、透水瓷磚、雨水調試等技術措施,對公共建筑、住宅小區、市政道路、公園綠地、廣場等實施小海綿改造建設,實現源頭減量;通過對綠地、濕地、水塘大海綿建設,實現系統治理末端暢通;在園林綠化方面,避免過于注重景觀而忽視園林對水資源的吸納、凈化功能,應充分結合現狀,進行地貌、地形、場地設計與建筑布局,將自然生態功能融入到景觀當中,做到功能和景觀兼備。(記者張紅星)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